【中國挖掘機市場五年銳減八成 卡特彼勒業績或連降四年】卡特彼勒(Caterpillar)是全球經濟的一個風向標。但現在卡特彼勒正處于極端困難時刻,預計2016年銷售下降5%,從而出現前所未有的連續4年銷量下降。
卡特彼勒(Caterpillar)是全球經濟的一個風向標。但現在卡特彼勒正處于極端困難時刻,預計2016年銷售下降5%,從而出現前所未有的連續4年銷量下降。
自2011年以來連跌4年的工程機械行業,今年將在中國市場遭遇最冷寒冬。
11月19日,卡特彼勒負責基礎建設行業的總裁托馬斯·派爾萊特(Thomas
Pellette)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今年全行業10-90噸液壓挖掘機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約為2.3萬臺左右。相比之下,在2010年中國市場的巔峰時期,銷量高達11.2萬臺,是今年的五倍。而2011年3月,全行業在中國一個月就賣出了2.7萬臺,比今年全年還多。
盡管是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的“常勝將軍”,卡特彼勒此次亦未能在行情下滑中幸免。其于10月底發布的三季報顯示,期內總營收11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8.5%,每股收益則銳減六成以上,從去年同期的1.63美元下降到0.62美元。
卡特彼勒預計,今年全年營收為480億美元,這比年初的預計少了20億美元。今年7月和9月,卡特彼勒曾先后兩次將該預期下調10億美元。
盡管包括派爾萊特在內的多位卡特彼勒高層,屢次對外傳遞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但這家美國公司預計,2016年,卡特彼勒的營收在今年的基礎上下調5%。這意味著,業績自2013年開始走“下坡路”的卡特彼勒,將出現前所未有的連續4年業績下降。
卡特彼勒入華40周年慶典中,派爾萊特表示,卡特彼勒在中國的投資是“著眼于長遠”,市場本身具有周期性。“擁有90年歷史的卡特彼勒,已經經歷了好幾輪這樣的周期,我們會通過調整成本結構和生產計劃來應對。”他說。
今年9月底,卡特彼勒宣布進一步重組,擬每年節省15億美元的資金。在2018年前,通過整合和關閉工廠,計劃裁員約1萬人,但中國員工是否會受到影響,卡特彼勒稱目前暫未確定。
另一家來自瑞典的工程機械巨頭沃爾沃則預計,今年其中國市場的業績將下滑35%-45%,比之前的預測還低5個百分點。小松(中國)礦山設備有限公司營業部長梁錫春,則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工程機械行業的業績每年下滑40%-50%已是常態。
國際巨頭們在中國的業績下挫,并非受中國本土企業競爭的影響。事實上,中國企業在與卡特彼勒、沃爾沃、小松、三菱重工等海外名企相比,競爭力較弱,尤其是在強調可靠性、耐久性、大動力以及獨特設計的高端產品領域。
行情不斷下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經濟整體趨緩,尤其是中國經濟放緩。
今年全球經濟增長處于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lMF)今年已4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率預測,從3.8%下調至3.3%,其中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6.8%的水平,而俄羅斯和巴西則分別為-3.8%和-3%。?
更為直觀的因素則是中國不斷降低的房地產投資增幅。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累計7.88萬億元,同比僅增2%,為2009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同期,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僅為1.78億平方米,較去年同期的2.7億平方米顯著減少。盡管房屋新開工面積在9月出現小幅改善跡象,但10月再次加速下跌,跌幅從9月的12.6%拉大至13.9%。這直接拉低了工程機械產品的需求。
正是受此影響,中國的工程機械生產商們交出的三季報也都一片黯淡。
三一重工 (600031.SH)和徐工機械 (000425.SZ)前三季度盈利分別為3847萬元和1235萬元,分別較上年度末陡降98%和99%。徐工機械還預計,其今年利潤將比去年大幅下降六到九成。
與三一重工一樣,位于湖南長沙的中聯重科 (000157.SZ)1-9月大幅虧損5.2億元,三季度虧損2.1億元。
因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和廣西第一家上市公司,而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排頭兵”的柳工 (000528.SZ),業績也不樂觀。盡管前三季度仍保持盈利2251萬元,但三季度大幅虧損6420萬元,柳工預計,今年全年凈利潤與上年相比將大降50%以上。
對于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后續走勢,目前業內有不同看法。此前較為普遍的觀點是,市場固然會回暖,但中國經濟“新常態”,令工程機械市場無法再回到四五年前4萬億投資帶來的巔峰狀態。
不過,亦有不少人認為,科技創新、城鎮化發展、一帶一路 、產業升級、綠色能源發展等諸多戰略性目標,會在基礎設施建設層面給工程機械產業,尤其是高端產品領域,帶來新的驅動力和增長點。
中金公司投行業務委員會主席、董事總經理劉京生,在美國通用電氣(GE)舉辦的工程總承包(EPC)中國論壇上稱,未來20年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需求仍然超過50萬億美元。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亦在G20峰會上表示,今年中國經濟預計實現7%左右增長。這一數字高于此前行業機構的預測,無疑提振了跨國企業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