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大師——施密特的世界】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上周以96歲高齡逝世,對此,新加坡 《聯合早報》刊文稱,德國失去了一位巨人。施密特從1969年至1972年任德國國防部長、1972年至1974年任財政部長、1974年至1982年任聯邦總理。人們記憶中的施密特,是一名親力親為的實用主義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成功的危機管理大師。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上周以96歲高齡逝世,對此,新加坡 《聯合早報》刊文稱,德國失去了一位巨人。施密特從1969年至1972年任德國國防部長、1972年至1974年任財政部長、1974年至1982年任聯邦總理。人們記憶中的施密特,是一名親力親為的實用主義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成功的危機管理大師。
文章摘編如下: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似乎格外動蕩不安;但施密特治理德國的時期也根本無法用穩定來形容。施密特的時代,是東進政策和國際關系緩和的時期。期間爆發了首次全球石油危機、經濟衰退、滯漲、和歐洲重新出現大規模失業危機。他那代人面對了國內恐怖主義,并目睹了伊朗革命、蘇聯入侵阿富汗和波蘭團結工會的崛起。
人們記憶中的施密特,是一名親力親為的實用主義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成功的危機管理大師。他很早就證明了自己的判斷和領導能力。擔任漢堡市參議員時,他成功克服了幾乎摧毀該城市的1962年大水災。
施密特一直對宏偉計劃和長期愿景抱懷疑態度,凸顯了他實用主義者的形象。不過,他從未放棄自己的基本信念,即自己的政治目標有其道德根基。因此,卡爾·波普爾是他最喜愛的哲學家就不足為奇了。波普爾務實但以價值為基礎的方式,與施密特不謀而合。
但這些不是施密特世界觀的全部。出身于德國最大港口城市的他,是一名堅定的國際主義者,對境外事務有濃厚興趣。他崇信波普爾的學說、背負著納粹時代的沉重記憶和災難傷痕, 終其一生都對我們開放社會的優勢和弱點有著敏銳的認識。
謙卑和耐心處理外交
施密特清楚知道,一名實際的政治家要在事件發生時積極面對,盡可能明智地處理。但他也本能地知道,日常事件受到不可阻擋的趨勢和力量的影響:東西方之間的戰略競爭、全球相互依存時代國際金融體系的演化、和去殖民地化所造成的后果。他是最早注意到中國崛起,和亞洲可能重返世界舞臺領導地位的德國領導人之一。
他認為,透徹的分析是采取政治行動的必要前提。他尤其憎惡在制定外交政策時感情用事,也不能容忍愚蠢的人。他一直為自己的信念而努力。
他和法國總統季斯卡合力推動建立七國集團協調國際經濟政策,并在1975年于朗布依埃舉行的首屆七國峰會上發揮了領導作用。同年,他在赫爾辛基與東德領導人昂納克并肩而坐,簽署了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終極文件”。這是緩和政策的重大突破,開啟了蘇聯和華約組織內部的封閉社會。
施密特與美國前總統卡特的關系并不融洽,這一事實很多人都記述過。但施密特一直是跨大西洋親密伙伴關系的堅定倡導者,認為這是德國安全和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環節。事實上,他在1977年一次重要演講中表示,對抗蘇聯部署SS-20中程核導彈計劃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蘇聯的行動會造成歐洲和美國分離。
施密特1979年對所謂北約雙軌決定的承諾,即最終將消除歐洲的中程核導彈,令他的黨內同僚倍感氣憤。但這是他在認真、冷靜考量戰略格局演變后所做出的決定。
最后,施密特以歐洲人的利益為出發點。他經歷了極端民族主義給德國帶來的社會災難,對不可逆轉的進步的理念一直有所懷疑。對他來說,改變不會來自星期日的演講,只會來自實際的舉措。
因此,歐洲一體化必須通過切實的政策和制度,而不能通過法令實現。他和季斯卡創建的歐洲理事會,現在已成了歐盟機制的主要參與者。他們推動的貨幣一體化構想,在下一代人身上開花結果。他們具體表達了對統一、和平歐洲的法德承諾。這種承諾,只有在統一目標的指導下行事,才能影響全球。
在退出政壇后的數十年里,施密特仍然為德國民眾扮演了導師的角色。國際危機、全球秩序和歐洲的未來仍然是他最基本的關注。他認為德國在解決和影響這三大問題上,有責任扮演力所能及的角色。
他的思維有著強烈的規范性基礎,但他對世界的敏銳理解,令他能以謙卑姿態和戰略耐心處理外交政策。這種難得一見的道德原則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正是他作為外交政策思想家和實踐家留給后世的遺產。現在,他已不能親自提醒我們,我們最好能夠牢記他的思維重點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