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貨幣政策持續寬松以刺激經濟增長似乎理所當然。央行連續降準降息為穩增長保駕護航,但貨幣政策的效果不應高估。
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貨幣政策持續寬松以刺激經濟增長似乎理所當然。央行連續降準降息為穩增長保駕護航,但貨幣政策的效果不應高估。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存在,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9%,為2009年6月以來首次跌破7%,企業的盈利能力被削弱。從目前來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處于高發階段;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導致煤炭、原油、礦產等行業盈利水平快速下降;產能過剩行業企業信用狀況難以有效改善;大型企業信用風險開始顯現;中西部地區不良運行態勢不容樂觀等方面均會對銀行資產質量造成負面影響。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9%。前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長3437億元,已大幅超過2014年全年的水平;單季不良貸款增長達944億元,明顯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未來不良貸款走勢仍面臨較大壓力。由于貸款風險太高,商業銀行惜貸成為普遍現象。中國央行16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10月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貸款總計35.69萬億元,較9月份減少656億元。中國四大國有銀行貸款總額出現下降,為至少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現象。更有甚者,商業銀行為防范潛在風險,可能會加強貸款清收,通過“抽貸”、“斷貸”令企業經營困境加重。
同時,企業投資意愿不強。前10個月企業投資增長率為10.2%,與以往比連續15個月在往下走;企業新開工項目僅增4.1%。國企財務軟約束的問題并未解決,占有大量信貸資源,形成一批僵尸企業,并成為資金的二道販子,拉高了融資利率。
上述問題最終反映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當前市場并不缺流動性。大量資金滯留于金融市場,由于缺乏優質投資標的,造成普遍的“資產配置荒”現象。而實體經濟嗷嗷待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并未明顯改善。
另一方面,政府希望通過定向降準、再貸款等方式,利用貨幣政策實現定向調控。但是,貨幣政策更多的是一種總量政策,要調結構非常困難。首先,定向增加的流動性未必能真流到瞄準的企業,“錢是會流動的,出去了之后,不是說你想放哪兒就放哪兒的?!逼浯危词故橇鞯矫闇势髽I的錢,也未必會用于支持企業的經營活動。在經濟下行、金融風險上升時,中小企業和“三農”企業的風險比較高,發展不好,拿到錢也沒用,可能還會倒手,效果更糟糕。另外,增加瞄準企業的資金供給,未必算是合理利用資金。對問題比較大的企業,即使將資金用于經營活動,對銀行和整個金融體系也不一定是好事。最后,與政策性銀行貸款不同,商業銀行貸款是“要算賬的”,不會因“三農”企業很重要,就要求給其放貸。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全國“兩會”期間也表示,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雖然也能夠體現一定的適度的、結構性特征,有助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但不可把它的作用估計得過高。
總之,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尚不暢通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對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比較有限,要實現穩增長,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政府債務擴張恐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