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發布的中關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對1793戶制造業企業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11月,民生新供給制造業綜合指數(PMI)為42.4%,較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PMI)為42.9%,較上月下降1.3個百分點。
21日發布的中關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對1793戶制造業企業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11月,民生新供給制造業綜合指數(PMI)為42.4%,較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PMI)為42.9%,較上月下降1.3個百分點。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解讀認為,這可能預示著我國經濟有望企穩的時間節點將適當后移。
賈康表示,總體看來,民新指數在連續2個月回升之后又雙雙下滑,且其中多項結構性指標出現下降,表明當前我國經濟下行探底的過程尚未完成,且有新近下行因素加重跡象,期待調控部門加大穩增長力度。但企業融資成本環境的改善,和非制造業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預期的持續改善,表明我國宏觀經濟供給側的動力有一定釋放,結合當局加強“有效投資”和下調隔夜與7天常備借貸利率的信息,上月做出的我國經濟有望在今年底或稍晚實現這一輪下行企穩的基本判斷不變,時間節點的預測在概率上則可適當后移。
“11月民新制造業、非制造業PMI指數雙回落,季節效應可能是主因。”民生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副主任應習文判斷稱,一般在“金九銀十”后企業往往面臨下游需求的階段性減弱。由于民新指數剛發布1年,歷史數據有限,通過分析統計局PMI與財新PMI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統計局制造業PMI在11月平均較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而財新制造業PMI平均下降0.81個百分點。2007年以來統計局非制造業PMI在11月份平均較上月下降0.25點,而2008年以來財新非制造業PMI要下降2.43個百分點。目前看民新指數的波動率要明顯高于統計局PMI,略高于財新PMI,因此季節效應可能也會被放大。結合目前宏觀整體形勢來看,在內外需不足的情況下,當前實體企業的生產經營仍整體處于下降筑底趨勢當中,貨幣與財政政策見效也有一定時滯,這也是本月PMI結束連續回升的另一個原因。總體看,由于季節效應是主因,對民新PMI指數的回落不必過于悲觀,在經濟整體逐步見底的大趨勢下,12月PMI有較大回升可能性。
美元加息預期與新常態下新型驅動力尚未有效形成也是PMI回落的關鍵因素。應習文認為,一是美元加息預期改發了實體經濟主體的預期,企業存在主動降庫存、降投資的跡象;二是實體經濟的新型驅動力尚未有效形成,供給側的人力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有效投入仍不足,突出表現在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較慢,以及地方融資平臺嚴格規范后,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形成新的有效融資渠道,這些問題需要加快解決,否則仍將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繼續影響實體經濟的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