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10只新股如期發行,市場已有預期影響有限
11月20日晚間,證監會發布消息:10家IPO公司重啟新股發行,其中上交所5家,中小板3家,創業板2家。由于仍將按現行規則發行,還是先凍結繳款,再配號中簽的。測算下來,這10只新股共募資超過42億元,凍結資金近1萬億元(其次12月發行的18家新股,凍結資金近 2.5萬億),凍結資金在今年以來申購凍結資金中不算高;再則,下周10家新股發行,早在11月上旬市場已有所預期,上周二、三,市場“慢掃霧霾”中也反映了其預期,既然市場上周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上行,表明市場很大程度上已較為充分消化。新股發行對市場的影響有限,而且新股上市后的強勢表現,也有可能繼續推動市場“賺錢效應”,或再次吸引資金對“次新股”的青睞。
積極把握“注冊制”推出之前的投資環境
今年市場的整體強勢,或者說今年的A股“賺錢效應”極其明顯,除了我們正處在一個有利于滋生泡沫的宏觀環境外,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與我們在下半年暫緩或放緩新股發行有關。本周末有相關報道談到了監管層在11月20日(周五)上午舉行會議,討論的結構是“明年三月注冊制要有結果;先放發行節奏,后放價格;縮短發行流程(3到6個月),給企業明確預期”。該報道內容的真實性無法證偽,但估計明年監管層至少在“注冊制”框架布局上大概率會有所推進。在股市異常波動之后,《證券法》修訂推遲,國務院可能采取法律授權方式出臺意見解決,“注冊制”推出,對市場是好是壞?無需置疑的是對A股短期肯定是利空,但好在注冊制的推進至少在明年才有實質性進展,由此,我們建議投資者積極把握“注冊制”推出之前的投資環境。
市場風險偏好不太可能回落
目前距離年底還有一個半月的時間,由于市場每天都在接納不同的信息傳遞,市場的震蕩波動在所難免,但目前的時點又是極為特殊的時點,隨著年底的臨近,各家機構開始展望《2016 年的A股市場策略》,對于2016年一季度A股行情大多有一個較為樂觀的預期,如果在假設2016年一季度A股仍然存在比較明顯的“賺錢效應”前提下,市場的資金是聰明的,對于機構投資者一般都會選擇提前布局“春季行情”,那么,這個所謂的“提前布局”的時間窗口也就僅僅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由此,我們認為機構在當前時點上,不會主動選擇持續大幅降倉,然后在12月又選擇大幅加倉,這么短期的波段操作實屬太難。
并不是每年年底都會發生風格切換
前期我們一直反復的強調這樣一個觀點“并不是每年年底都會發生風格切換”,今年市場將仍延續存量結構行情。
本月初,券商板塊出現異動,一部分投資者擔心今年的年底行情會復制去年的逼空走勢,由此大金融板塊出現了單日的脈沖式行情。未來該特征依然存在,但持續性不如2012年、2014年。當前我們A股市場的環境和12年-14年的市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如果簡單地去拿2012年到現在的一個比較,過去的三年,大部分都處在一種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中,這是A股所處的環境的共性,而且這種貨幣寬松的環境均延續至年底。
2012年4季度存在對第二年(2013年)經濟復蘇的預期,由此導致外資大量涌入,市場在12月份出現了風格的切換,銀行股表現突出;2014年A股市場“二八”風格切換是因為當時貨幣政策出現非常明顯的拐點,因為之前調控部門給我們的預期是不會出現全面性的放松,只給定向的寬松,然而卻在11月下旬忽然宣布降息,而且當時我們的A股處于2400點較低的點位,由此引發了市場對接下來(2015年)A 股將出現一波波瀾壯闊的牛市的暢想,機構開始追逐以券商為代表的大盤藍籌板塊。站在當前,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太多機構會認為明年(2016年)的宏觀經濟是一個復蘇的邏輯,而且我們也不認為明年市場是新的一輪指數高度被徹底打開的牛市。
考慮到“當前貨幣政策依舊寬松,匯率政策相對穩定,且近期國內整個宏觀經濟在弱勢中出現了邊際改善跡象”等因素,我們還是傾向于今年A股行情繼續演繹寒冬不“寒”,仍可看高一線。
行業配置上,我們繼續看好符合經濟結構轉型,符合產業升級的相關板塊,盡管其估值上存在弊端,但在目前“資金面寬裕泡沫市”的環境中,依舊有其存活的土壤。具體到行業,我們維持推薦“新能源汽車及產業鏈(貫穿全年的行情)、計算機(信息安全、大數據)、環保”等;主題方面,我們推薦有事件或政策預期驅動的“體育、軍工、IP收費、VR(虛擬現實)、養老、迪斯尼、能源互聯網、國企改革”等。
(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李立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