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美國經驗,建立享受所得稅優惠、個人選擇投資對象的養老資金入市渠道是當前中國的戰略性舉措。
學習美國經驗,建立享受所得稅優惠、個人選擇投資對象的養老資金入市渠道是當前中國的戰略性舉措。
養老資金入市對于養老資金的保值增值和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都至關重要,但是存在不同的入市渠道,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別。筆者建議學習美國401K和IRA經驗,建立享受所得稅優惠、個人選擇投資對象的養老資金入市渠道。
傳統入市渠道的缺點
養老資金入市的傳統渠道包括以下幾種:一是通過社保基金入市,二是通過企業年金入市,三是通過商業保險入市,四是通過個人入市。
社保基金既包括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也包括地方政府管理的社會保險基金。前者資金來自于中央財政撥款、國有資本劃轉等渠道,投資方面早已進入股市,專門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支出,屬于戰略儲備;后者資金來自于地方政府歸集的職工繳款,投資方面基本未進入股市,用于當期的養老保險支出。
近期討論較多的養老資金入市指的就是地方政府管理的社會保險基金入市。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基本養老金累計結余3.5萬億元、補充養老金累計結余7600多億元。相比之下,2014年年末,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權益12408億元,在規模上低于前者。不過最近出現地方社會保險基金委托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代為投資管理的趨勢。2012年3月,廣東省政府曾將1000億元的城鎮職工養老金委托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本來當時簽訂的委托期限是兩年,后來雙方又將委托期限延長了3年至2017年,今年山東省政府也委托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1000億城鎮職工養老金。
通過社保基金入市的弊端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地方政府有可能挪用養老資金。目前養老保險繳費一部分用于統籌賬戶,一部分用于個人賬戶,后者出現嚴重的掛空賬現象,即賬面有錢、實際沒錢,錢被用于補統籌賬戶的窟窿,資金所有人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證。據媒體報道,截至2012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累計記賬額就已經接近3萬億元,但真正做實的個人賬戶額度只有4000多億元。
其次,通過社保基金投入股市的比例較低。有一個說法很流行,就是養老資金屬于保命錢,不能承擔高風險,應該遠離股市,即便投資股市其比例也不能太高。但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十多年的經驗表明,投資股市是提高收益率必不可少的手段。根據2014年年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自2000年8月成立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8.38%,而不投資于股市的社會保險基金收益率還不到2%,連通脹都跑不贏。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今年8月國務院出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規定對于股市的投資上限是資產凈值的30%,略低于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40%。即便如此,上述比例仍低于美國401K計劃。據報道,2010年美國401K計劃參與者將62%的資金投入股市,投資渠道為股票基金、公司股票和平衡基金中的股票資產。
最后,通過社保基金入市難以進行個性化的定制。社保基金統一管理,相當于所有參與者的錢混在一起,選擇同樣的投資組合。由于不同參與者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這個投資組合就很難是最佳的。美國401K計劃則允許參與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年輕人可將90%的資金投入股市,而將要退休的參與者投資股市的比例可以低至10%。在投資組合方面進行個性化定制也是對于資金挪用的防范機制。
企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一樣可以享受所得稅優惠,能夠避免資金挪用,這是其優勢所在。截至2014年年底,企業年金基金累計規模達7689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27.4%,當年加權平均收益率9.3%。但是缺點在于,難以進行個性化的定制,投入股市的比例較低(上限30%),而且設立年金的主動權在單位,沒有設立年金的單位職工無法參與。
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壽險產品是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但是,這些壽險產品目前在我國還不能像基本養老保險那樣享受所得稅優惠,這嚴重限制了其規模。據業內人士測算,1%的稅率變化會引起養老金21%的反向變化,即每人少收1元稅費,就可以建立20元的養老保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但尚未落實。此外,分紅險在我國一家獨大,占據了壽險市場70%~80%的份額,傳統保障型壽險的比例只有10%左右。分紅險的缺點是期限偏短,往往在參與者退休之前就到期,難以真正起到養老保險的作用,投資股市的比例也較低,更像低風險的理財產品。
個人可以利用自有資金建立養老賬戶,能夠避免資金挪用,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投資組合,但是不能享受所得稅優惠,而且這些資金沒有使用上的限制,很可能在退休前用于其他用途,不能保證最終用于養老。
學習美國401K和IRA經驗
美國推出的401K(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和IRA(個人退休賬戶制度)普遍受到參與者的歡迎,資金總額迅速擴大,成為最重要的養老資金支柱之一。其優勢在于能夠享受所得稅優惠,給予參與者建立投資組合的自由,能夠避免資金挪用,投入股市的比例較高。其中401K是由公司發起的,一般向參與者提供10~20個股票型、債券型、貨幣型基金,由參與者選擇,而IRA則是任何個人都可以參與,投資范圍更廣,幾乎涵蓋所有證券及基金。401K相對于IRA的優勢在于,前者是公司發起,一般會有公司的補充繳費作為獎勵。
很多人認為,所得稅優惠使得富人受益更多,因為富人繳納的所得稅多。對于這個問題,也有解決辦法。401K和IRA都設置了年度繳費上限:2015年對于50歲以下人士,401K的繳費上限是1.8萬美元,而IRA的上限是5500美元。如果一個富人年收入100萬美元,按照5%的比例可以拿出5萬美元參與養老計劃,但是上限限制使得他們從養老計劃中的獲益比在固定比例制下小得多。
401K和IRA對于資金領取的限制使得資金嚴格用于養老用途。一方面,在60歲之前領取資金會面臨罰款;另一方面,70歲之后也有領取資金的最低額限制。這就保證資金不能早花,也不能晚花。
對于資金領取的限制使得養老資金具有相當長的投資期限,具備相當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再加上個人選擇投資組合,這都為提高股市投資比例和整體投資收益率奠定了基礎,能夠極大地緩解養老資金缺口。對于股市來說,相當于引入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對于促進股市長遠發展、提高股市穩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養老金入市也在倒推股市的改革,要求股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強對于違法違規活動的查處,從而保證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和合理收益。
可以說,學習美國經驗,建立享受所得稅優惠、個人選擇投資對象的養老資金入市渠道是當前中國的戰略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