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回去給自己的銀行密碼保護問題設計一個奇葩答案!”11月18日下午,參加完在上海舉行的互聯網金融安全論壇后,一位與會者“心有余悸”地說道。2014年興起的互聯網金融被看作是“互聯網+”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但由此引發的風險如同水面下的冰山,隱秘而巨大。
“一會回去給自己的銀行密碼保護問題設計一個奇葩答案!”11月18日下午,參加完在上海舉行的互聯網金融安全論壇后,一位與會者“心有余悸”地說道。2014年興起的互聯網金融被看作是“互聯網+”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但由此引發的風險如同水面下的冰山,隱秘而巨大。
“你的密保我知道答案”
一張PPT上,密密麻麻列著幾條交易信息,這是一份從網絡上隨意找來的報文(網絡中交換與傳輸的數據單元)。表面看起來,這是一些毫無意義的代碼和數字,但在一位信息安全專家的眼中,這些字符代表的是一個若隱若現的“人”。
如何把這個“人”勾勒得更清晰呢?曾有安全機構做過實驗,設計一個網絡爬蟲(自動抓取網頁信息的工具),里面裝入從這些報文中提取的一個人的簡單信息,然后將爬蟲隨機放入互聯網入口。結果,爬蟲分別從5個網站中找到了這個人的出生年月、身份證號碼、家庭地址、工作單位、職務、領導姓名、畢業學校,甚至前女友的名字。實驗中,這個機構一共選擇了500個樣本,其中,400個人成了“透明人”。
想想看你的各種密保問題,是不是大多是這樣的問題:“你父親的名字是什么?”“你母親的名字是什么?”“你的小學名字是什么?”“你高中老師的名字是什么?”如果老老實實將真實答案作為密保問題的答案,便很有可能被運用類似手段獲得個人詳細信息的黑客,利用答案修改電話銀行或者網上銀行的密碼,然后竊取賬戶金額。
當人們習慣于將一切生活轉移至互聯網上時,意味著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一個人比在現實生活中還要透明。而大數據的興起,讓這種對個人的“網絡畫像”變得越來越容易,精度也越來越高。更令人心悸的是,帶著個人信息的各種數據在互聯網上幾乎隨處可見,并可輕易獲得。據上述專家介紹,他們手中類似的報文便有500萬條。
不要輕易在小網站投資
剛剛結束的雙十一,一種付款方式成為刺激消費的新手段。數據顯示,在支付寶雙十一單天的7.1億筆交易中,有6048萬筆來自花唄。花唄是螞蟻金服推出的一種信用借款,買家在購物時可以像使用信用卡一樣透支和分期。
互聯網巨頭正在爭奪銀行的“飯碗”,對于這一點,傳統銀行業并不諱言。在當天的論壇上,多名銀行界的CIO(首席信息官)表示,要直面來自互聯網的挑戰,而這種挑戰不僅來自螞蟻金服、騰訊、百度等大型互聯網公司,還有P2P、眾籌等這些“去中心化”的商業模式。
然而,面對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無論是傳統銀行,還是新金融創新者,都承受巨大的壓力。論壇上,交通銀行上海分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吳宇透露,2014年下半年,銀監會曾經對國內銀行業做過一次安全掃描,結果發現了20多萬次高危探測,15000多次攻擊,來自黑客的攻擊令銀行防不勝防。此前本報也曾報道過,在知名白帽子網站烏云上,有銀行被直接點名存在漏洞。
更令人擔憂的是,全國數千家P2P平臺,大多數信息系統的造價都不超過百萬,而且諸多網站都是通過迭代其他網站的系統和模版而來,一旦模版存在漏洞,黑客系列攻擊的成本極低。2015年7月,便有黑客利用深圳一家網貸系統的漏洞,一夜之間攻擊了國內100多家P2P網貸網站,其中20多家網站因此“技術性”倒閉,給投資者帶來極大的損失。
在小型P2P網貸平臺交易的另一種風險在于,很多投資者的賬號與密碼,與自己的銀行密碼,或者其他網站的密碼是一致的,而這些信息,由于網站的信息安全系統薄弱,黑客獲得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記者觀察
別不把自己的信息當盤菜
聽完論壇后,記者回家第一件事,是勸家里的老人改密碼。經過一年多被滴滴打車補貼、支付寶買單五折、P2P高收益等活動的洗禮,對于P2P網貸、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新興金融模式,周圍的人從抗拒、懷疑、到接受,就連對ATM柜員機操作不太熟悉的老人,也加入了互聯網金融的行列。然而,當移動互聯網用資本以強勢的姿態裹挾了如此多用戶時,有沒有投入足夠的錢來保護這些用戶呢?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普惠金融,其覆蓋群體既有對互聯網相對熟悉的年輕人,也有毫無網絡安全概念,只被便捷和高收益吸引的老人,他們對于風險的抵抗能力更弱,一旦被攻擊,損失的可能是賴以為生的養老錢 .
摩根大通每年投入2億多美元在信息系統上,但仍然因為一臺沒有二次驗證的服務器被黑客攻入,損失數千萬用戶信息,而在很多P2P網站中,用于信息系統的投入不到十分之一,更遑提安全投入了。
所以,在安全尚未得到保證之前,建議投資者對自己的錢袋子負責,別只看收益不看安全,也別不把自己的信息當盤菜,保護好數據,就是保護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