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隨著股市走牛,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新股民,理財的概念也越發深入人心。但在股災之后,很多人感到很困惑,為什么越理財、財越少?
2015年上半年,隨著股市走牛,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新股民,理財的概念也越發深入人心。但在股災之后,很多人感到很困惑,為什么越理財、財越少?
理財不等于“錢生錢”
事實上,多數人在理財時會犯一個共同的錯誤,那就是把理財等同于“錢生錢”,于是他們會不顧風險地去追逐高收益。
今年上半年,不少初入股市的新股民,把資金集中投資于分級B基金,因為分級B基金帶有杠桿,在牛市中的漲幅遠遠超過其他基金,不少分級B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漲幅超過300%.
然而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中,大批的分級B持續跌停,想賣也賣不掉,等到分級B觸發下折條款后,投資者的損失已經超過了80%。他們為什么要選擇高風險的分級B投資呢?無非是被分級B的高收益率所吸引。
有些投資者甚至認為分級B每年可以獲得100%的收益率,如果投資1萬元,10年后將擁有1024萬元,可以實現從理財小白到千萬富翁的躍遷。遺憾的是,世界上真沒有這樣的好事,大多數追求高收益的人,最終往往以失敗告終。
還有一些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不太高,股市不敢進,又嫌銀行的存款利率或理財產品收益率太低,看到有些理財公司推出高收益產品,就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其中,等到公司出事了,才發現自己的錢已經拿不回來了。
比如,前幾年上海泛鑫保險代理公司就曾推出過年化收益率13%~16%的理財產品,最終的結果是美女老板攜款潛逃海外,讓投資者成為了受害者。
今年,昆明泛亞稀有金融交易所又出現了提現困難的情況,數萬名泛亞“日金寶”產品的投資者,不僅無法獲得公司承諾的12%~13%的收益,甚至連本金也拿不回來,涉及的資金總額高達數百億元。
還有那些出問題的P2P網貸公司,無論是跑路,還是提現困難,都會給投資者在資金上和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影響。
為了需求去投資
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投資呢?首先,你要有需求,也就是說你先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只有確定了目標,你的投資才不盲目。
其次,你要根據自己的目標選擇相應的產品。最后,你還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考慮你選擇的投資產品是否適合自己。如果無法承受產品的風險,你可能就需要降低自己的投資預期,選擇更穩妥的投資產品來實現自己的理財目標。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打算用10年的時間,讓自己的資金翻倍,該怎么投資呢?我們通過計算可以知道,要實現10年資金翻倍的目標,你需要投資于預期收益率為7.2%的產品上,顯然存銀行或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是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的,即使投資債券基金,也不一定能滿足你的需求。
最有可能的辦法是采取大部分投資債券基金、小部分投資股票基金的方式來實現目標。但這個過程是有風險的。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都有虧損的可能,如果你不能忍受虧損,就只有選擇更低風險的產品。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你的理財目標無法按期實現,你要么降低期望值,要么延長實現目標的時間。按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4%計算,你大約需要18年時間,才能讓資金翻番。
如何獲得長期高收益
對于年輕人來說,追求資產的快速增值有著現實的意義。買房、買車、育兒、父母養老、自己養老等都需要大量資金,如果不能通過投資獲得一定的資金支持,單靠個人的工薪收入,往往是非常吃力的。
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讓資金獲得長期高收益嗎?答案是有的,你可以在公募基金中選擇產品。
根據統計,從2010年11月10日到2015年11月10 日,5年時間里,共有26只基金凈值增長率超過了100%,也就是說它們都實現了5年凈值翻番。按5年100%的收益率計算,它們的年化收益率均超過了14.9%。回報率最高的匯添富民營活力基金,5年共取得214%的回報,年化收益率達到了25.7%.
從產品的類型上看,在這26只基金中,25只是混合基金,1只是債券基金,股票型基金全軍覆沒。由于混合基金的倉位比較靈活,在股市低迷或者下跌過程中,它們可以降低股票倉位,回避掉不少股市下跌的風險;在股市上漲的過程中,它們又可以把股票倉位提高到與股票基金相仿的水平上,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因此在過去5年上證指數漲幅并不高的情況下,混合基金表現優異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這些基金產品也并不是只賺不賠的,畢竟它們也要面對市場波動的風險。即便是回報率最高的匯添富民營活力基金,也曾在2011年出現超過20%的虧損。但只要我們忽略短期的波動,著眼于長期,基金還是能夠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回報。
在有5年以上歷史業績的600只基金中,26只5年翻倍的基金的確是鳳毛麟角,但如果我們把標準降低一些,按5年回報率超過50%(年化收益率為8.45%)計算,數量將達到200只,占總數的比例達到30%。應該說選擇公募基金進行長期投資,還是比較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