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平:上市公司估值盈利說了算】今后任何企業都要回歸到以盈利回報來贏得市場對公司最終估值的確認,而非在無估值標準下爆炒。這是股市巨震給市場的一個沉痛教訓,教育了大家什么是投資以及投機的后果。
盡管此前的股市巨震和人民幣波動影響了市場情緒,但隨著恐慌情緒消散、全新改革藍圖的制定、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在即,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針對未來中國發展的藍圖,德意志銀行亞太投行部前主席、漢德工業促進資本主席蔡洪平在“外灘金融·上海國際股權投資論壇”期間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和第一財經電視的聯合專訪。就中國資本市場而言,蔡洪平表示,“中國市場股市缺乏了估值定價標準,這就好比人沒了體溫標準,因此出現投機是必然現象。今后,任何企業都要回歸到以盈利回報來贏得市場對公司最終估值的確認,要按照‘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化配置起決定性的方針行動,不違背市場規律。我相信中國市場的發展會更健康。”
此外,國企改革和“中國制造2025”都是“十三五”規劃的重點。蔡洪平也表示,中國應加速推動混合所有制,大幅降低國有控股比例。“如歐美國家國有控股比例以10%左右為主,而這一比例在中國大約為70%,導致國有控股成本過高,因此中國應大規模降低控股成本,并以此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很多短板問題,例如教育、醫療、養老等。”
“中國制造2025”更與蔡洪平的事業和個人情懷息息相關。今年2月,蔡洪平便辭去德意志銀行的職務,籌建了漢德工業4.0促進基金,投入到席卷世界的工業4.0浪潮,希望將此打造成中德之間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將“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對接的高端投資平臺。他表示,中國工業在工業體系、工業文化、市場文化、技術團隊和工業態度方面仍與德國存在不小的差距,但“‘中國制造2025’的號角吹響,越是有差異,越是看到希望,希望中國做好工業4.0。”
上市企業應以盈利獲得估值
第一財經日報:今年6月,中國股市巨震,甚至牽連整個金融系統。你認為這和當年2008年金融危機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有無相似之處?
蔡洪平: 今年股市波動和美國08年金融風暴以及97年亞洲金融危機完全沒有任何參照性,其基本面也完全不同。08年美國金融風暴的爆發是因為美國的金融體系和經濟結構出了問題,“兩房”轟然倒臺,“溢出效應”遍及全球;98年亞洲金融風暴是因為亞洲經濟出了問題,如泰國和印尼出現經濟泡沫,短期外債過多,而國內外匯儲備不足、資本能力有限。
相較之下,當前中國“新常態”和經濟轉型是很好的戰略部署,中國的經濟基本面仍是良好的,所以中國今年的股市波動和此前兩個著名的金融危機沒有可比性。
日報: 當前,中國股市仍不成熟,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散戶比例超過80%,機構投資者也存在投機傾向。隨著證券法的修訂和戰略新興產業板的加入,你認為這能否真正改變中國股市現狀?
蔡洪平: 在國民經濟和市場發展過程中,市場化起決定性作用。中國股市此前是由于違背了這個基本規律和“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化配置要求所致。如果真正實現市場化,就不應該有上市審批的價格限制和家數限制。盡管審批在西方社會同樣存在,但本質卻截然不同,西方國家的審批是為合規審批而非商業限制。資本市場的意義在于,當新股發行或股價上漲后,讓資金流入工業企業中,實現其融資目的,因此政府不應該介入商業角度的安排。然而,現在新股發行基本不得高于23倍PE(市盈率)定價,導致很多企業拿不到錢,而上市后PE飆升,這反而也鼓勵了老百姓的短期投機而非投資行為。
同時,這與漲跌停板也有所關聯,這一限制不應存在,例如在西方國家就沒有漲跌停板一說。因此,我認為人為干預股市越少市場越健康。
如果市場化機制起效,市場的定價應該由投資者來決定并符合相應標準,比如由PE(市盈率)、PB(市凈率)、DCF(現金流貼現)、PS(市銷率)等標準決定價值。然而,中國市場股市缺乏了估值定價標準,這就好比人沒有了體溫標準,因此出現投機是必然的現象。通過吸取這次股災的教訓,我們要按照“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化配置起決定性的方針行動,不違背市場規律。我相信中國市場以后的發展會更健康。
日報: 此前,眾多創業板公司紛紛表示自己屬于“互聯網+”概念而被爆炒,實際卻缺乏相應實業基礎。在你看來,追熱炒概念股的情況在短期內能否改觀?
蔡洪平: 短期內很難改變,中國投資者教育還未成熟。我相信,在此次股市巨震中吃虧的人們會逐漸了解投資需根據估值標準這一基本原則。用所謂的一級市場風投、私募市場的估值來融資,而非通過公司盈利和創造分紅來贏得企業資金,這是是非常荒唐和錯誤的。當然,由于中國出現資本過剩的局面,這也導致“豬都會飛”的情況,但實際上能不能飛最終仍要看這些“豬”到底有沒有“翅膀”。
我認為,今后任何企業都要回歸到以盈利回報來贏得市場對公司最終估值的確認,而非在無估值標準下爆炒。這是股市巨震給市場的一個沉痛教訓,教育了大家什么是投資以及投機的后果。
日報:下半年或將推出的戰略新興產業板對創業板有無沖擊?對改變資本市場現狀有無推動作用?
蔡洪平: 我認為這是好事,并希望戰略新興產業板能與新三板有所差異化,以嶄新的面貌建立市場機制。當然,新三板中不乏許多優秀企業,而戰略新興產業板應更多針對“工業4.0”的企業,我們樂于看到戰略新興產業板的開發能對許多優秀創業企業起到促進作用。
應大幅降低國有控股比例
日報: 當前我們在大力倡導國有企業改革,這是否在和市場經濟在競爭或搶資源?
蔡洪平: 國企改革并非搶資源,而是增加國企的混合所有制,實則為多元化,這是“不為所有、但求所益”的體現。我認為應該加速推進國企改革,推出混合所有制有益于國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改革也能夠進一步改善國企人員激勵機制等問題,這與提高效率息息相關。
此外,強調國企改革也因為國有控股成本太高,全世界的國企不是靠控股比例實現的,如歐美國企幾乎以控股10%左右為主,而這一比例在中國大約為70%,導致國有企業控股成本過高,因此中國應大規模降低控股成本,并以此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很多短板問題,例如教育、醫療、養老等,這是從社會大局出發提高資本利用效率。
日報: 近年來GDP增速放緩,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未來中國GDP將低于6%。但是發達國家GDP增速一直較低,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家經濟情況卻持續樂觀,相較之下,我國一直強調GDP增速的實際意義是什么?
蔡洪平: 過度強調GDP會誤導國人。國外講求GNP(國民生產總值),GNP的計算包括海外的本國企業生產值。全球制造業國家講的是GNP,如日本,其40%、50%的工廠在海外,德國60%的大企業都在海外,德國大眾也在中國生產,這些產業的生產值都未計入GDP增速中,因此日本以1~2%的GDP增速也依舊使得國民生活水平維持不錯的狀態。
因此,中國不應簡單看待或過度強調GDP,GNP應該得到重視,GNP的獲得無需本國付出公共服務,但卻能享受當地分紅、勞動力和稅收優惠。
日報: 當前中國資本賬戶仍未放開,人民幣加入SDR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是否有根本性的推動作用?
蔡洪平: 人民幣加入SDR的意義幾乎等同于當年中國加入WTO,我們樂見人民幣于11月底通過IMF董事會投票。人民幣加入SDR對中國是巨大的促進和機遇,意味著人民幣可以成為其他國家央行的儲備貨幣,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流通和使用,加速國內資本賬戶開放進程。
中國與德國工業4.0仍存差距
日報:當前歐洲面臨通縮風險,ISIS恐怖襲擊事件似又加重了各界對于歐洲經濟的擔憂。你認為歐洲是否存在長期滯漲(secular stagnation)?是否可能陷入蕭條?
蔡洪平:通過我對歐洲多年的了解,盡管歐洲經濟增速未來不會太令人興奮,但也不會蕭條,因為歐洲在全球產業分工中仍占有固定的位置。工業是歐洲尤其是德國的唯一突圍口,幾乎所有優秀的工業企業后代都會繼承家業。
日報:德國工業4.0為中國制造業2025提供了引進和互動的條件。中德兩國之間的差距在哪里?你認為工業4.0的中國機會是什么?
蔡洪平:例如數據準備、噴墨粘接砂型3D打印機都是與工業4.0相關的關鍵技術。當前,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仍存在差異,也面臨一定挑戰,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中德工業體系的差異:德國的工業是城堡,德國真正的研發全在中小企業上。
2、中德工業文化的差異:德國以技術賺錢,中國賺錢做技術,兩國工業態度不一樣,使得工業文化差異;把中國的任性(在工業創新上是好事)和德國的韌性結合在一起。
3、中德市場文化的差異:這一差距特別大,如果一個民族以買便宜貨為榮,這個民族永遠會被別人看不起。中國人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這個問題要解決。
4、中德國技術隊伍的差異:這一差距也特別大,中國工業化生產線實現的,技能是脫節的,其實越是4.0越強調工藝與動手能力。
5、中德工業態度的差異:中國精度不夠、可靠度不夠、力度不夠,最核心的是態度不夠,工業是需要安靜的心的。
當前,“中國制造2025”的號角已經吹響,越是有差異,越是看到了希望,希望中國做好工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