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廣州恒大淘寶隊主場作戰,以1比0戰勝阿聯酋拜阿赫利隊,奪得2015賽季亞冠的桂冠。時間回到2010年,當恒大地產的許家印全資買下俱樂部時,曾說過“5年奪得亞洲冠軍”的豪言壯語,當時被認為是夸下海口,但僅3年豪言就變成了現實。廣州恒大驍勇善戰,在這5年中,攬下了包括亞冠、中超、超級杯、足協杯在內的各項比賽冠軍。然而,許家印還說過一句話“搞足球頭兩年可以虧,但從第三年、第四年就要開始賺錢”,從現在看來,這句話還很難實現。
恒大淘寶多年虧損,在2013年、2014年、2015年的1至5月球隊凈利潤分別是-5.7億元、-4.8億元以及-2.6億元,不到兩年半,虧損超過13億。然而,虧損的何止只有恒大淘寶,據央視報道,2014年中超聯賽總收入達20億,總支出為22.37億,有三分之二的球隊在虧損。國內足球俱樂部虧損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那么,球隊為何會虧損呢?
球隊虧損的一大原因是“高投入高產出”戰略,就球隊取得的成績而言是符合高產出的,但經濟效益遠遠未達標。中國足球俱樂各各都是燒錢的主,上海上崗、上海綠地、山東魯能、北京國安、廣州富力投資均超過5億,而錢也幾乎都燒在了球員身上。盡管中國足球在亞洲很難排到第一,但中超球員的平均年薪超過200萬元,球員薪資位居亞洲第一。而在各大球隊中燒錢最猛的要數廣州恒大淘寶隊,2014年恒大淘寶給球員和教練薪酬開支達到5.75億元,由于球員轉會的費用為1.65億元,這兩項支出占到了主營業務成本的90%。所以有聲音稱恒大的冠軍是用錢砸出來的,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虧損的另一個原因是盈利模式單一、上下游產業鏈不完善。目前,各球隊收入來源主要依賴門票和廣告,2014年中超20億的總收入,廣告就占了一半,而3億的門票和2億的轉會費也是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相對比的是英超、德甲、意甲等較為成熟的聯賽的電視轉播版權費占中總收入比重高,英超的版權收入甚至達到總收入的50%。此外,產業鏈下游的足球賽事衍生品也沒有得以很好的開發,去年中超特許商品收入僅有2000萬元,還不及羅星C整個賽季球員銷售收入的三十分之一。
盡管足球是個賠本的買賣,但依然阻擋不了各方大佬以及資本的熱情。地產大佬王健林并購盈方,入股馬競,宣布3年里花5億投資中國足球。2014年7月馬云斥12億元巨資投資廣州恒大,使廣州恒大更名為廣州恒大淘寶隊。而今年11月6日,恒大淘寶更是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為國內第一支上市的足球俱樂部。
足球這個“賠錢貨”之所以受到資本的青睞在于它背后寬闊的市場前景。足球是體育產業的巨頭,目前全球體育產業年產約為5000億美元,而足球在其中占比超過四成,基于中國足球市場剛起步,市場空間更為廣闊,以體育產業2億元市場空間計算,足球產業的市場空間至少有八千億元。如此大的市場怎能不引來各方大佬前來分一杯羹?
另一方面,借政策東方,足球產業迎來了發展良機。去年國務院出臺46號文件,提出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通過市場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承辦賽事并鼓勵發展職業聯盟,加快推進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等。這一系列政策進一步擴開了市場的大門,使市場環境前所未有的寬松。
此外,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球迷群體,在球場上奔跑的足球隊員們就像是一個個運動著的廣告牌,投資球隊對企業而言,無疑是一種很好的營銷方式。恒大淘寶隊在2013年亞冠奪冠時穿著的球衣上寫著恒大冰泉四個字,在比賽第二天,恒大就推出了它的新產品——恒大冰泉,這對恒大冰泉而言是一次強有力的營銷。而此次亞冠決賽夜,恒大淘寶隊球衣上寫著的恒大人壽也是為自家的恒大人壽做宣傳。
其實,投資球隊還有一好處,就是能夠贏得地方政府的好感,這也是16支中超球隊幾乎都參雜者房地產血統的原因,如廣州恒大、杭州綠城、廣州富力、山東魯能、上海綠地等球隊干脆直接跟地產公司姓。地產公司大都打著和政府套近乎、拿地更容易的算盤,接下了足球俱樂部這個燒錢的主,將他們好生養著。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沈哲彥表示,中國足球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市場化水平,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