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中國10家鋅行業骨干企業達成協議,計劃減少2016年精鋅產量50萬噸,占2014年總產量的8.58%。
2015年11月20日,中國10家鋅行業骨干企業達成協議,計劃減少2016年精鋅產量50萬噸,占2014年總產量的8.58%。
事件評論
減產的核心邏輯在于成本:減產是企業經濟決策的一種,具有一般性原理,減產決策能否達成,需要從成本角度考量其是否“經濟”:1)當P>AVC時,這時即便企業利潤虧損了,仍然有現金盈利,如果減產,就會喪失這部分現金盈利,這是減產顯性成本。尤其對于固定資產占比大的行業,從利潤虧損到現金虧損,仍有較大空間,價格在這個成本區間內,企業一般不會減產;2)當P
鋼鐵減產隱性成本高,難以效仿鋅企聯合減產:對于鋼鐵和鋅產品而言,缺乏替代品,行業需求彈性小,是其面臨的共同特點,從而決定了控制供給有助于改善供需、提振價格,進而改善盈利。但是不同之處在于,鋼鐵減產的隱性成本遠高于鋅業。協同成本方面:鋅業行業集中度較高,排名前十的企業產量占全國比例在50%以上,由此導致其行業協同成本較低,供給端相對可控;而鋼鐵行業前十產量占比僅約30%,行業協同成本過高。更重要的是,社會成本方面差別更大:2014年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7.5萬億,占GDP的11.79%;鋼鐵產量超過8億噸、工業產值占比約7.32%,直接從業人數超過340萬,應交增值稅在行業排名在第6、7名附近,行業規模減產承擔的社會成本非常大。相比而言,2014年全國鋅產量583萬噸,按照2015年鋅均價1.55萬元/噸計算,總產值僅900億元左右,其背后所依附的就業、稅收等要素有限,減產的社會成本明顯相對更小。
綜合來看,雖然鋼鐵和鋅行業都是處在虧損狀態的重資產行業,但是一方面,鋼鐵行業集中度低,行業協同減產難以達成,另一方面,鋼鐵行業在就業、稅收和GDP方面的貢獻顯著更大,減產的社會成本高,由此導致鋼鐵行業減產的隱性成本遠高于鋅行業,從而也就決定了鋼鐵行業短期無法像鋅行業那樣形成聯合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