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本攀升、消費升級、互聯網經濟的多重沖擊下,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正面臨嚴冬的考驗。在以制造業贏得領先優勢的浙江,制造業將往何處去,實業如何與“互聯網+”對接?
實業是脊梁互聯網是翅膀,以轉型推動“中國制造”升級
——五位浙商實業“大佬”眼中的實體經濟走勢
在成本攀升、消費升級、互聯網經濟的多重沖擊下,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正面臨嚴冬的考驗。在以制造業贏得領先優勢的浙江,制造業將往何處去,實業如何與“互聯網+”對接?記者就此問題走訪了宗慶后、南存輝、徐冠巨等五位浙商實業界“大佬”,了解他們對實體經濟走勢、特別是在“互聯網帝國”擴張情況下對經濟“實”與“虛”偏向、融合的看法。
消費快速升級,供需由不匹配到“鴻溝”漸顯
浙江是制造大省,在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浙江占據約1/5的席位;浙江同時也誕生了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企業龍頭,而且實實在在給制造業帶來巨大壓力。處在市場與挑戰前沿的浙江制造業比其他地方更早、更深感受到了壓力。經濟學家辜勝阻指出,以制造業為主的浙商,只有從先發到先轉,才能贏得先機。
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看來,新常態下企業要把過去擴張性的高速發展轉為質量效益型、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變了,簡單說就是告別了短缺,進入以質量、品質為核心的需求時代。”宗慶后說。
為了因應這一變化,制造業需要向智能生產、信息制造轉變。娃哈哈正在進行機器換人的探索,甚至也在研發機器人。除了自身轉型,借助“外腦”也是提升產能層次滿足高端需求的一種方式。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全球金融危機對浙江制造企業來說既是“危”也是“機”,通過海外收購,引進資源、人才、技術后深入融合,是浙江企業創新升級的一條“捷徑”。
目前,正泰的產品與服務已覆蓋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洲、北美、南美、中東等地建立了研發機構和營銷網點,實現了本土企業向跨國企業的轉型。
“與其說是有效需求變少了,不如說是有效供給不足。過去是需求性經濟,只要擴大產能就能有市場。而如今,不斷提高產能就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闡述了自己對消費者需求改變的認識,“這就直接導致了人們出國掃貨。”
實業是脊梁互聯網是翅膀,一手抓實業一手抓互聯網
浙江經濟的轉型升級,更意味著浙江產業結構的轉型。一手抓實業、一手抓互聯網現如今成為許多浙商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正是2000年前后崛起的第三代浙商最擅長的,互聯網新經濟的發展為浙江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制造業也應該擁抱互聯網,大力推進信息化。”不過,徐冠巨也表達了對目前市場上一味跟風貼“互聯網思維”標簽的憂慮,“有人一說制造業就是產能過剩,制造業思維就不行,這種動不動就貼標簽的做法不太好。”
不久前,傳化集團以戰略入股的方式成為浙江瓦欄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合作對象。后者2011年開始搭建花型在線交易的個性化公共服務平臺,推出了紡織印花行業首個網絡“眾創空間”。傳化將與瓦欄共同打造紡織服務行業O2O平臺相關戰略伙伴關系。
制造業如何將互聯網放到自己“碗里”來?浙商們在處理兩者的關系上產生了分歧。富通集團董事長王建沂說,如今的“互聯網+制造業”或者“制造業+互聯網”在他看來都是一樣的。不管是機器換人,還是降本增效、智能制造,核心是要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
萬豐奧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愛蓮則認為,實體經濟應該占主導地位,因為這是經濟的脊梁。當下實體經濟中90%的模式應該是“制造業+互聯網”,而非“互聯網+制造業”。她將萬豐奧特今年業績同比增長27%歸功于“制造業+互聯網”在企業生產層面的小試牛刀。
互聯網正在露出它尖利的牙齒,實業不是被它所吞噬,就是騎到其背上。記者發現,浙商實業家們普遍達成了借助互聯網平臺這種技術載體補齊與德國、日本等先進制造差距的共識,而在實踐層面則是根據實際各有各招。
企業努力政府給力,以轉型推動“中國制造”升級
盡管面臨種種困境,但在對浙江經濟未來的展望上,五位浙商的觀點出奇的一致:相信未來。“我認為浙江經濟轉型升級一定能成功,我對此很有信心。”王建沂建議,浙江應堅持塊狀經濟與區域經濟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打通縱向橫向的產業鏈,實現整體轉型升級。
而在受訪過程中,“洗牌”和“試錯”是幾位浙商頻繁提及的詞語。這批在市場中經歷過風雨歷練的“趕潮者”對市場規律抱有理性的敬畏。
在陳愛蓮眼中,浙江很多制造業都在轉型升級,“經過幾次洗牌還能夠生存的制造業,一定能轉型升級成功。”她同時不忘對中小企業提出建議,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要好高騖遠。要一步一個腳印,根據自己的實際規模量力而為。
浙江另一家領頭羊企業娃哈哈在轉型過程中也沒少碰壁。做童裝,盡管銷售不錯,但作為大企業,品牌童裝容量太小,再走遠就有可能面臨虧損;做奶粉,一直不溫不火;做商業項目,娃歐商場開業不到一年便面臨解約……面對質疑,宗慶后認為,企業需要在市場試錯機制中得到歷練,“吃點虧無所謂,有問題就收手,繼續探索。”
事實上,浙江經濟轉型與浙商的轉型和貢獻密切相關,今年上半年浙江跑出了GDP增長8.3%的好成績。這些年,面對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浙江大力加強制度供給、優化政務生態,在新常態下繼續保持從“政策工具箱”里拿出實實在在的干貨,促進經濟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