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對進口技術過于依賴,利潤微薄,機器人產業應注意杜絕“虛火過旺”。而中國從機器人最大市場到機器人制造強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兩天在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引發了公眾對機器人的極大熱情。羊城晚報記者注意到,機器人產業被視為今年最大的風口,盡管超千億元的產值規模激勵著中國機器人變得“更強”,但業內專家指出,現在國內各地發展機器人產業都是一個模式,都是招商引資,給優惠政策,把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引進來。與此同時,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對進口技術過于依賴,利潤微薄,機器人產業應注意杜絕“虛火過旺”。而中國從機器人最大市場到機器人制造強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產業規模有望破千億
近期機器人展會扎堆舉行,深圳高交會上的炒菜機器人還未火完,東莞便在智博會上喊響“機器換人”,而這兩天在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更讓人驚呼機器人時代已在眼前。
機器人產業為什么這么火?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工信部裝備工業司機械處處長王建宇日前透露,中國正加緊制訂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助推本土機器人在研發、推廣應用以及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發展。
智能制造的概念同樣為機器人鋪墊了一個美好的未來。據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專家介紹,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將和《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一起,構成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藍圖。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15萬臺,保有量達到80萬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保有量達180萬臺。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
國際機器人協會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年銷量為22.5萬臺,中國銷量約占四分之一。但與此同時,我國每1萬名工人僅擁有23個機器人,還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有數據顯示,未來的十年時間內,機器人將接手制造業45%的工作,并削減9萬億美元的勞動力成本。
珠三角地區是工業機器人生產及應用的重鎮,機器人產業的吸金能力已經顯現。官方統計顯示,廣東省今年前三季度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幅強勁,分別增長25.7%和39.9%,其中機器人生產是投資熱門。
本土機器人缺乏核心技術
雖然政策、資金等正在迅速向機器人產業傾斜,但國內機器人產業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容忽視,最核心的問題仍是國內機器人企業普遍缺乏中高端技術。
目前,世界四大機器人制造巨擘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仍占據著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壟斷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
深圳市安澤智能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執行總裁曹毓告訴記者,中國機器人制造業長期以來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讓機器人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有時甚至遭遇歧視性價格。近十年來,中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業從事的都是裝配等中低端的工作,賺取微薄利潤。業內人士透露,國內機器人企業現狀是,零部件行業虧損,自主品牌本土機器人只有年銷售超過500臺方能夠盈利,而系統集成商盈利微薄。
產業引導企業要做創新主體
“現在國內各地發展機器人產業都是一個模式,都是招商引資,給優惠政策,把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引進來,在我們的城市建個生產基地、車間或者研究中心。實際上,國內機器人中高端的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電機基本依賴進口。”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首席執行官羅軍提醒,機器人產業應注意杜絕“虛火過旺”。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說,從國家層面來講,中國制造2025有了明確的產業引導的方向。對于企業來說,光依賴國家來做創新是不行的,企業要做創新的主體。
宋曉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機器人最主要的“戰場”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然后再向智能機器人方向發展。在他看來,真正屬于機器人的時代不是產生在車間,而是在尋常百姓家。服務類機器人像掃地機器人、炒菜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等將是未來的熱點,這類機器人相比工業機器人技術更復雜,應用價格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