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家公司重組夭折 年末僵尸公司打響“保殼戰”】臨近年末,并購重組加速,而市場卻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這場熱潮。根據證監會發布的數據,兩市目前共有108宗并購重組申請排隊,監管層審核提速。而11月以來,截至11月25日,已經有近40家公司重組“夭折”,股災期間的停牌護盤潮成為主因。
臨近年末,并購重組加速,而市場卻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這場熱潮。根據證監會發布的數據,兩市目前共有108宗并購重組申請排隊,監管層審核提速。而11月以來,截至11月25日,已經有近40家公司重組“夭折”,股災期間的停牌護盤潮成為主因。
并購重組審核提速
2015年,A股市場迎來并購重組大潮。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場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共發生1910單,交易金額1.46萬億元,其中已經過證監會行政許可核準的重組類交易金額6010.78億元,配套融資金額933.85億元,交易總金額6944.62億元,是去年全年核準金額的1.69倍。
在火熱的并購重組潮下,監管部門的審核也進一步提速。根據證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截止到11月20日,共有108宗并購重組申請正在排隊。而本周,并購重組委還將連續三天召開并購重組會,審核共計8家公司的重組申請。
并購重組審核加快,與監管層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對于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申請,監管層從接收材料到最后審核的時間已經大大縮短。”某投行人士表示,高效審核反映了監管部門對重組并購的支持態度。
近40家公司重組夭折
伴隨著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并購的加速,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告吹的消息也頻頻出現,“夭折族”引發市場的圍觀。
11月23日晚間,匹凸匹公告稱,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原因是交易各方在出售價格上未能達成一致,分歧較大且無法達成相關協議。據記者統計,11月以來,約有40家公司發布“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公告。
對于重組失敗的原因,多數公司提及是未能談妥或市場變化較大。有市場人士也認為,如今的重組“流產”潮是來自于今年7月和8月份停牌護盤潮的結果,“當時許多公司都屬于恐慌性停牌,目的就是為了規避風險。而在股災過后,考慮到經濟和法律風險,重組事宜被叫停。”
僵尸公司保殼求生
11月4日、18日,國務院兩次常務會議均提出,要加快推進“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而在A股市場上,僵尸企業也頻頻出現。數據顯示,滬深兩市有多達266家上市公司的扣非后每股收益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三年均為負數。而這些僵尸企業也成為熱門的“殼資源”。
“僵尸公司每年都是靠非經營性收益保殼,如果沒有這些收益,公司凈利潤就會出現虧損”。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地方政府或大股東為了保殼以謀求更多利益,殼資源目前仍是稀缺資源,畢竟注冊制還懸在空中。”
此外,作為重組集中營中重要一員的ST公司,“僵尸化”也同樣嚴重。數據顯示,目前兩市的53家ST公司“僵尸”化嚴重,有近六成的公司處于長期虧損或營收幾乎沒有的境況中。同信證券分析師胡紅偉表示,ST類公司一旦重組失利,多數情況下市場會用腳投票。即使重組成功了,因為價格較高和重組質地較爛等原因,ST類公司也面臨巨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