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歷次會晤成果來看,雙方的合作在步步深入。
從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歷次會晤成果來看,雙方的合作在步步深入。首次提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更是成為本次會晤的一大亮點。上述規劃明確了從2015年到2020年雙方合作的方向和重點,目的就是推動“16+1”的合作提質增效。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產業優勢互補,合作潛力巨大,未來雙方應在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等領域擴大經貿合作,共享發展成果。
11月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蘇州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共同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李克強在會晤中提出深化“16+1合作”的一個目標和六大重點,并表示中方愿同中東歐16國分享彼此發展機遇,共同推進實施此次會晤發表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
業內專家表示,在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的引領下,特別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已經成為中歐合作的新途徑。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產業優勢互補,合作潛力巨大,未來雙方應該在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等領域擴大經貿合作,共享發展成果。
中期規劃意義深遠
在此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講話中,李克強提出中國—中東歐合作的“1+6”合作框架,涵蓋一個目標和六大重點。一個目標,即制定未來五年合作規劃,使合作更加可持續、更加富有前瞻性,不斷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新型伙伴關系。六大重點,即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重點落實好《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推進路線圖;對接“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東歐國家發展戰略,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打造產能合作新樣板;不斷創新和拓寬投融資合作方式;以農業等領域為突破口,促進貿易投資雙增長;擴大人文社會交流的廣度和深度?!笆状翁岢龊献髦衅谝巹?,是此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的一大亮點。規劃明確了從2015年到2020年雙方合作的方向和重點,目的就是推動‘16+1’的合作提質增效?!敝袊缈圃簹W洲研究所研究員孔田平在做客中國政府網時解讀稱。
商務部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專家姚鈴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自2012年建立以來,對中國與中東歐合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指引作用。從歷次會晤成果來看,雙方的合作在步步深入,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也成為中歐合作的新途徑。此次會晤中李克強總理提出的“1+6”合作框架可以說為中國與中東歐務實合作再添動力。
貿易投資潛力巨大
據了解,在“1+6”合作框架下,中方已分別同匈牙利、塞爾維亞方面簽署匈塞鐵路項目相關協議,推進項目開工建設;中方提出“三海港區合作”倡議,重點開展包括亞得里亞海、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港區、園區在內的產能合作,在有條件的港口合作建立產業聚集區;中方提出設立“16+1”金融公司,探討通過商業化運作支持成員國之間開展產能合作等。
對于雙方未來的合作前景,姚鈴表示,中東歐國家與中國有很強的互補性。比如中東歐尤其是東南歐農業是優勢產業,這與中國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需求有契合度。此外,中東歐在港口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求很大,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未來雙方應該發揮各自的優勢,結合雙方需求,在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物流等領域擴大中國與中東歐之間的經貿合作,共享發展成果?!币︹徴f。
孔田平也指出,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的改善也是其經濟發展戰略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雙方合作的空間很大。產能合作也是雙方可以探討的領域,比如中期規劃特別提到的裝備制造合作。此外,在建材、石化等優質產能方面的合作也可以進一步磋商。
在備受關注的“一帶一路”和中東歐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方面,孔田平表示,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經濟發展戰略,所以要有針對性地研究中東歐各個國家的發展戰略及發展重點,找到“一帶一路”與它對接的可能性,目前中國在裝備制造業水平、軌道建設經驗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