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就業、供給側改革或成亮點】按照慣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在下月召開。前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表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結合“十三五”全面達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同時根據年度的問題,對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給出意見。
按照慣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在下月召開。前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表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結合“十三五”全面達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同時根據年度的問題,對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給出意見。
作為每年級別最高的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歷來有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多位國內外專家肯定了過去一年來取得的成績,而“供給側改革”也成為其中的高頻詞之一。
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馬俊認為,就業、房地產數據等都是最近經濟運行的亮點。根據統計局數據,今年1-9月份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066萬,全年有望達到1300萬;而過去六個月,房地產的數據也已經企穩回升,房地產投資可能開始復蘇,從而支持民營經濟增長。
“雖然GDP、制造業PMI指數顯示出中國在經濟轉型中遭遇‘陣痛’,但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轉型取得了成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對央廣網記者表示,“比如服務業PMI指數雖然‘形有波動’,但總體而言都在50的榮枯線以上。”
9天內4提“供給側改革” 或成下一步經濟發展亮點
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根據媒體記者統計,9天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高層提到了4次。
到底什么是供給側改革?賈康向央廣網財經記者介紹,經濟發展考慮的問題可以簡單理解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過去中國主要著眼于總量的、相對短期的需求管理,即所謂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而現在的供給側改革則是在已經形成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基礎之上,進一步考慮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和提升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率。
馬俊給央廣網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人們到大城市三甲醫院看病,經常要排好幾個小時的隊,等來的往往是醫生幾分鐘的診療時間,這就說明中國有很多產業不是面臨產能過程,而是面臨供給不足。
“應該讓很多愿意投資醫療等行業的進入這些行業。”馬俊說,“尤其是在服務行業,由于準入的障礙導致供給不足,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供給側改革有望持續為企業帶來福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本質上講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把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制定好,給企業和市場相對穩定的預期,提高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賈康對央廣網財經記者稱,按照目前我國的規劃,將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相結合,能夠進一步激發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克服新常態演變過程中的下行壓力,從而全面實現我們戰略目標中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