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底,今年以來已經有超過百只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創下2011年以來同期的最高記錄。在冷空氣席卷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同時,伴隨著央行的不斷降息,銀行理財業務也遭遇著“寒冬”。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統計顯示,截至11月底,今年以來已經有超過百只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創下2011年以來同期的最高記錄。在冷空氣席卷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同時,伴隨著央行的不斷降息,銀行理財業務也遭遇著“寒冬”。
如果銀行方面提前中止這類理財類產品,一般來說,他們會按照是原定收益率和實際的天數計算最終收益。提前終止意味著理財天數的縮短,無一會使投資者或購買者整體收益出現下降。比如,有的投資者表示,本來到期的時間應該在今年年底也就是12月27號,但銀行通知提前終止這款產品,實際到期日期是10月29號,比原定的最終日期少了59天。雖然產品預期的年化收益率保持在百分之五點幾不變,但時間的縮短直接導致最終收益的下降。
目前來說,理財類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在今年非常常見。近期,多家銀行都發出關于理財類產品提前終止的通知。其中不僅有股份制的商業銀行,也有幾家國有大型銀行。
統計顯示,截止到今年11月26號,今年已有超過百支銀行理財類產品提前終止,創出2011年以來同期歷史最高水平。從歷史記錄來看,2011年到2014年同期,出現提前終止的銀行理財類產品分別僅有33支、44支、55支、38支,都趕不上今年的水平。從產品續期來看,提前終止的產品主要集中在1到3個月,3到6個月,6到12個月和24個月,這幾種產品比較常見。而從產品的收益類型來看,非保本類的理財類產品出現最多,提前終止45支。
近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提前終止潮,主要是因為兩方面因素。一是受到央行連續降準降息,市場資金面不斷寬松、基準利率不斷下行的影響。這類產品以信托類理財產品為主,由于這類產品相當于給企業發放貸款,在連續降息的背景下,企業的融資成本也隨之下行,這類企業也很有動力去找更“便宜”資金融資,不少企業提前向銀行償還貸款,因此理財產品出現提前終止。原因之二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率出現下降。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跟當前整體收益率水平下行有關系。央行不斷降息,使整個資金成本明顯降低。如果從銀行角度看,銀行可能也要防止受益出現倒掛,如果前期理財產品成本太高,銀行恐怕也很難承受。當然也不排除客戶尋找其他投資渠道,比如一些互聯網金融產品,資本市場方面的投資,不排除有這方面因素導致他們提前終止。
據了解,一般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說明書規定,銀行有權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收益按照投資者的實際投資天數計息。郭田勇表示,對于銀行或者購買者中某一方提前終止的行為,關鍵要看之前購買合同是如何規定相應條款的。
郭田勇認為,關鍵是雙方達成共識就可以,無論是哪一方終止。按理說理財產品是一個投資協議,契約如果沒有到,終止就等于某一方單方面修改契約。修改契約的話,得到對方同意就可以。如果在對方不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面修改契約,恐怕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