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小微企業現狀,新華社一篇題為《185個政策文件力挺,中小微企業為何仍叫苦?》指出,政府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優惠挺多,但是真正被企業利用的并不多。
關于中小微企業現狀,新華社一篇題為《185個政策文件力挺,中小微企業為何仍叫苦?》指出,政府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優惠挺多,但是真正被企業利用的并不多。
以蘇州為例,據蘇州市經信委統計,自2010年以來各級政府部門出臺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文件就超過185個:其中國家級8個,相關部委有61個;本省政府和省相關部門41個,市級文件有27個……文件頁碼總計超過1500頁。為了讓中小微企業能夠了解以及利用這些政策,蘇州市經信委將1500頁文件整理成一個只有14條的“口袋本”,以供企業主使用。
為何如此?一個原因是,很多部門文件口惠實不至,企業主也就懶得去關注這些支持性文件。
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企業主更期待的是普遍性的減稅政策。為什么政策支持不能轉化為減稅等普遍性政策?這有兩個原因。一是減稅這樣的普惠舉措只有極少數的政府機構才能作出。不少政府機構并無真正的支持性舉措;只是重復上一級機構的舉措。二是不少地方政府機構不愿意直接出減稅這樣的普惠舉措,而是提供各種各樣的補貼。
于是,正如眾多企業主所反映,“中小企業家們知道有很多優惠政策,但能分得清類別、能享受哪類政策的卻不多,能充分了解執行部門及其程序的也不多,而能夠全面掌握、主動爭取落實政策的也不多”。在絕大多數企業主都無法了解的情況下,掌握文件執行的部門就有尋租空間,他們可以把這個優惠給與他們關系相近的企業。就此而言,蘇州市經信委的做法,毫無疑問,是一個好辦法。
然而,到目前為止,只有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參與的減稅才是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真正利好,而其他部門推出的各項支持文件—除了極少部門的降低準入門檻和簡化手續政策有好處,大多數的優惠對于企業來說是一頭霧水。
而且,這只是治標之舉,并不能治本,因為它未能禁止很多部門出臺一些無關痛癢的支持文件,同時也不能在制度上杜絕很多部門只是出臺一些有利于“尋租”政策的可能。同時我們還注意到,要整理1500頁的文件實在不是簡單事。或許正是如此,蘇州市經信委的工作才會被媒體所熱情關注。
我們的意見是,對于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歸根結底就是要回到減免稅費和放寬準入門檻這樣的基本問題上來,而不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應景性文件來制造扶持中小微企業的局面。
如何避免那些應景性文件出臺?建議各級政府的法制部門把好出口關,沒有實質性的支持,不應該出臺。同時,地方政府要盡量避免那些各種各樣針對企業的財政補貼,這也會扭曲企業的行為,甚至很多人在有內部人員的支持下,專門成立公司來獲得財政補貼。這既浪費了財政資源,同時也扭曲了市場的競爭環境。
什么是企業需要的優惠?一是盡可能低的準入門檻,也就是新一屆政府一直在說的放權簡政;二是減輕企業負擔,那就是稅費的實質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