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對“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部署新安排,要求我們加快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共贏。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對“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部署新安排,要求我們加快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共贏。
以綠色理念推動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變革
生活方式綠色化是思想觀念、消費模式、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實踐表明,全社會自覺參與和踐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綠色化轉變,將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樹立綠色消費理念。綠色的生活方式是要尊重自然和生命、崇尚節約、提倡再生利用的生活方式。要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過度消費和不合理消費,遏制攀比性、炫耀性、浪費性行為。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和綠色消費知識水平,引導人們自覺在生活細節上體現綠色生態的理念,增強全社會的綠色消費意識。
養成綠色生活習慣。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加強生活自律,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游等各個領域向綠色化轉變,主動使用綠色產品,堅持綠色低碳出行,倡導綠色休閑模式,堅持綠色出行,少開一天車,多種一棵樹,節約一杯水,使用再生材料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支持垃圾分類和可再利用資源回收,拒絕過分包裝等,養成綠色生活的日常行為和習慣。
以綠色消費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
消費模式的變革將帶動生產方式轉變,促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推動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重新整合資源,著力推動經濟效率低、污染排放多、資源消耗大的工業向低能低耗、集約高效利用轉型。對造紙、化工、鋼鐵、紡織、食品等主要傳統產業的生產工藝及設備進行綠色改造,降低能耗和環境負荷,提高先進產能比重。加快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和建設構建跨產業生態鏈,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等綠色新興戰略產業。推進服務業綠色升級,積極發展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健康、養老等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務業,推進傳統服務業向綠色管理、清潔服務、綠色消費轉變。推動農業綠色化發展,促進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和無害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合理確定農業開發強度,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等先進適用技術,扶持發展農牧結合循環模式,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支持綠色清潔生產。實施綠色制造,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在原料選擇、生產工藝、消費、有效回收等各環節統籌考慮綠色發展。堅持源頭減量、資源節約、循環回收的原則,實施綠色資源開采,優先采購使用節能、節水和節材的原材料、產品和服務。加強節能減排和降低能耗,通過先進的技術和高效的管理,實施生產全過程污染控制,對排放的廢物進行環保處置,使污染物達標排放。推廣循環經濟模式,積極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
形成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合力
樹立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意識。提高公眾生態文明社會責任意識,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理念,引導公眾履行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使綠色生活、勤儉節約成為全社會的自覺習慣。對于社會環境問題,少說多做,從自身原因找起,形成人人為環保、環保為人人的良好社會氛圍。改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的傳統觀念,在能源利用、空間布局、生活方式等方面自覺推進綠色發展,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是為子孫后代造福、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的理念,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計較轉型中的短期利益得失。要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生態環境的惡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積累過程,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使綠色發展理念根植在每個人的心中,在各方面踐行綠色化發展,實現綠色發展常態化。
全民參與和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廣泛深入宣傳有關綠色發展的知識及價值取向,逐步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節約意識與責任意識,使綠色理念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成為百姓的自覺行為。廣泛開展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等創建活動,引導公眾積極踐行綠色生活和綠色生產,使每一位公民都努力成為環境保護、生態文明的宣傳者和實踐者。如廣泛宣傳垃圾分類方法,我國許多地區多年前就推廣垃圾分類回收,但收效甚微,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大多數百姓不能準確區分垃圾分類,應采取公益廣告、社區講座、分發宣傳冊等方式,為百姓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采取示范帶動的方式,以自身主動參與帶動和影響身邊更多的人崇尚和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新方式,成為大眾化的主流選擇,營造全民參與環保的濃厚氛圍。
加強制度建設和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激勵引導與懲戒兼顧的策略,加大對損害生態環境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完善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發揮規劃的管控引領作用。完善綠色考核評價制度,實施以主體功能區為導向的科學評價和差異化分類考核辦法。加快制定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清潔生產、循環利用、污染物排放、環境監測等強制性標準,實行保基本、促節約的居民用水、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以提升節能環保門檻來倒逼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綠色產品開發研發、綠色技術推廣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