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財政資金撬動金融活水流向田間地頭——
江西“財政惠農信貸通”有效緩解農貸難
江西省“財政惠農信貸通”以縣(市、區)為單位獨立運作。資金來源按省、市、縣三級財政2∶1∶2的比例籌集資金,存入合作銀行,作為貸款風險補償金。合作銀行再按補償金放大8倍發放貸款。此舉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讓金融機構將更多資金投向“三農”
抵押物少,融資成本高,加上抗風險能力低……在我國農村和農業一直是金融支持的薄弱環節。如何改變農業經營遭遇的“貸款難”,金融機構面臨的“放貸難”,成為金融服務“三農”待解的問題。
目前在江西省,率先在全國推出并已試行一年多的“財政惠農信貸通”,以財政資金撬動8倍的銀行金融資本用于涉農貸款,讓金融的活水流向了田間地頭,架起了一座連接農民、金融機構的惠農橋。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樵舍鎮塘頭村養豬大戶盧恒文,2014年由于生豬價格持續受行業市場波動影響,養殖場急需資金進行周轉。在拿到中國郵政郵儲銀行江西省分行發放的“財政惠農信貸通”貸款110萬元貸款后,該養殖場運轉能力得到極大改善,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在今年生豬價格持續回升的行情下,養殖場打了個翻身仗。
盧恒文對《經濟日報》記者說:“過去只是找親友借錢,拜訪10多家才湊足幾十萬元。借到錢后,不少親友放心不下,不時催著還錢。現在通過”財政惠農信貸通“政策,不但減輕了利息支出,還減少了提供抵押和擔保的麻煩,僅5個工作日內就得到了貸款。”據了解,目前,盧恒文已經還完去年的貸款,今年又再貸款130萬元,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
在江西享受到“財政惠農信貸通”的農民還有很多。據“財政惠農信貸通”牽頭單位、江西省委農工部統計,今年“財政惠農信貸通”政策受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3萬戶中,貸款對象中種養大戶占79.05%,家庭農場占12.82%,農民合作社占8.13%。截至2015年10月30日,全省累計放貸91.6億元,戶均貸款額達28萬元。江西省委農工部改革處處長張春暉告訴記者:“財政惠農信貸通”讓很多“草根主體”也能夠順利地在銀行獲得貸款支持。
“近年來涉農貸款歷史不良率一直高于商業貸款兩倍,再加上農業面臨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導致銀行難以發放涉農貸款。”江西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龍宇聞表示,“財政惠農信貸通”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嘗試。
據介紹,江西省“財政惠農信貸通”以縣(市、區)為單位獨立運作。資金來源按省、市、縣三級財政2∶1∶2的比例籌集資金,存入合作銀行,作為貸款風險補償金。合作銀行再按補償金放大8倍發放貸款。“我們要求合作銀行貸款利率是基準利率上浮不超過20%,由主管部門提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名單,但貸款調查審核完全由銀行進行,是否放貸完全由銀行來控制。”龍宇聞介紹說。
“財政惠農信貸通”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讓我們更有信心將更多資金投向“三農”。“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西省分行三農金融部總經理李小勇介紹說,結合財政惠農信貸通和當地實際,郵儲銀行專門打造”家庭農場貸款綠色通道,帶動了小額貸款強勁復蘇。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西分行涉農貸款余額290億元,較去年末凈增9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量增加31億元,增速近46%。
龍宇聞表示,通過“財政惠農信貸通”,原來江西省財政的無償支持變成了可持續的惠農貸款支持,支持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時引入銀行風控機制,使得惠農資金可持續循環,試點有效緩解了農業融資難題,降低了農業融資成本。據龍宇聞測算,目前以累計放貸91億元測算,一年可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節省利息3億元以上。
有了金融“活水”,新型農業經營生產也受到了鼓舞。據江西省農工部統計,截至2015年9月底,江西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計14萬戶,比試點前一年增加2.5萬戶,同比增加近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