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席拉加德宣布,正式將人民幣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決議將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人民幣成為了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后第一個成為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新興市場貨幣。
人民幣入籃消息一出,舉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因為毫無疑問,這有效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每個中國人都覺得面上有光,畢竟要進入SDR貨幣籃子非易事,需經過層層篩選,中國是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出口大國之后,才搶到了SDR的“入場券”,這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標志。
人民幣“入籃”實質性利好甚微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表示,但是冷靜下來想想,人民幣“入籃”能夠為中國經濟帶來的實質性利好又有多少呢?從金融方面來看,將有助于人民幣在國際投融資、多邊使用、國際貨幣體系等方面實現突破,但是這一過程較為漫長,人民幣并非今年“入籃”,明年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就能馬上媲美美元、歐元。為了適應人民幣“入籃”,我國還必須在決議生效前,妥善解決好匯率市場化、利率國際化等問題,而在進行匯率、利率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陣痛”,因為當前中國的金融體系尚未成熟,在匯率、利率放開管制的情況下,或產生較大幅度波動。
從實體經濟方面來看,人民幣“入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對出境旅游、購物、境外投資以及外貿市場將有較大利好,邏輯很簡單,因為可以省去人民幣匯兌的麻煩,并降低匯兌的風險。對于出境游的游客而言,目前出游不僅需要在出發前預約銀行換匯,回國后還要把剩余的外幣現金兌換成人民幣,操作步驟較為復雜,并且中間還可能有匯率損失發生,出行成本較高。對于境外投資者以及出口商而言,則會為其免除匯率波動的煩惱,減少企業匯兌的風險。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切利好均發生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基礎上,而人民幣“入籃”離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尚有較遠距離。人民幣“入籃”只是提高了中國在國際貨幣體系重構中的話語權,決定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因素還有中國的資本管制政策、他國對人民幣的認可程度等。在人民幣未實現可自由兌換之前,出境旅游、購物、境外投資、外貿等領域難以出現明顯利好。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積重難返
論理而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在世界范圍的流通性也應該較強,但事實并非如此,中國的經濟地位與人民幣的地位極不相稱,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中國長期實行金融抑制政策。這雖然成就了GDP的高速增長,卻導致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以前中國政府追求高GDP增速,往往會為了保證較低的資金成本而人為壓低利率,但人為的低利率會導致資金供不應求,這時政府又會通過實施金融壟斷經營或產業政策將低成本資金配置給特定企業或產業。此種情況下,導致了市場信用基礎缺失、金融對銀行體系過度依賴等問題。這些問題由來已久,即便近年政府已意識到需要進行大改革,但是積重難返,成效不佳。沒有良好的市場信用基礎、完善的金融體系、市場化的匯率及利率機制,國際市場難以進一步提高對人民幣的認可度。
人民幣國際化才是終極目的
中投顧問董事、研究總監郭凡禮指出,事實上人民幣國際化才是終極目的,人民幣“入籃”只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小步,僅僅人民幣“入籃”還難以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多實質性利好,SDR更多的是大國金融博弈的工具,人民幣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在人民幣“入籃”后,我國政府必須在金融體制改革上進一步深化,逐個將改革難點擊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改革也不能急于一時,匆忙推動匯率、利率市場化,反而會對較為穩定的中國金融市場造成影響。只有在資本市場和資產價格風險防控機制建立、金融監管體制完善的情況下放開匯率、利率管制才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