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來,天津一直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增速持續位居前列,但在“轉方式、調結構”的新常態下,天津“工業獨秀、投資引領”的發展方式瓶頸凸顯。對此,“十二五”期間天津矢志轉型、多管齊下主導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目前已見成效,增長新動力初步顯現、經濟增速企穩回升。
近十余年來,天津一直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增速持續位居前列,但在“轉方式、調結構”的新常態下,天津“工業獨秀、投資引領”的發展方式瓶頸凸顯。對此,“十二五”期間天津矢志轉型、多管齊下主導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目前已見成效,增長新動力初步顯現、經濟增速企穩回升。
推動傳統工業基本面轉型升級
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天津長期是“工業城市”,工業興則發展穩。而在資源環境瓶頸凸顯、亟須轉變發展方式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工業整體轉型升級、找到更可靠動力,是天津經濟新一輪發展的首要命題。
對此,近年天津工業奮力轉型,在增量上堅持引進大項目、好項目,在存量上推動萬企轉型、淘汰落后,逐漸擺脫了“老工業城市”的發展桎梏,煥發出新的活力。
“十二五”時期,天津全市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約12%,2015年預計超過3萬億元。這一時期天津引進的多個先進制造業項目,目前已發展壯大成為天津工業的核心支撐,帶動地方工業整體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三機一箭一星一站’逐一落地,空客、中航直升機、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龍頭企業集聚,表明天津已成為國內既有航空又有航天的產業基地。”南開大學教授周立群說。
不僅航空航天,天津在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工業領域,也形成產業集群,“天河一號”、“曙光星云”、“百萬噸大乙烯”等“種子項目”正帶動先進制造業鏈條不斷延伸。
記者從天津市發改委獲悉,目前天津已有21家企業躋身“中國制造業500強”,建成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出東麗華明循環經濟、北辰高端裝備制造、寶坻九園低碳產業等一批戰略性新型產業基地和創新型產業集群。
除了“引進”增量,天津還提出盤活存量,引導數以萬計的傳統工業企業適應新形勢,“甩開包袱”主動轉型升級。
2014年初天津市政府印發萬企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4-2016年),提出三年內支持首批1.2萬家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企業整體效益提高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6000家以上。
通過“改造提升、產業轉型、關停重組、載體升級”以及“補相關方、補轉型升級、補人才培訓”等疏堵結合的政策設計,近兩年來,天津有近萬家中小企業走出了“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困境。其中大量傳統工業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又重新嵌入先進制造業的產業鏈上。
“科技引領”積蓄新一輪發展巨大潛力
2010年,天津提出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并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這一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后鄭春陽作為天津市引進人才,將工具酶制劑全國領先的生物科技項目帶到天津濱海高新區留學生創業園。
經過五年發展,鄭春陽創立的強維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入選“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旗下化妝品品牌也在國內高端化妝品市場贏得一席之地。11月初,強維特公司還獲頒“天津市耐高溫工業酶企業重點實驗室”,標志著公司研發能力進一步得到認可。
“十二五”時期,數以萬計、“鋪天蓋地”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天津孵化、壯大。它們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其中,數千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頂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企業,憑借“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殺手锏”產品,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目前,大推力火箭、無人機、混合動力汽車控制系統、鋰離子電池隔膜材料、生物降解冠脈支架、以石墨烯和活性炭為原材料的超級電容器等一大批國際國內領先的科技創新產品,正在釋放推動天津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巨大潛力。
科技型企業迸發的背后,是一支規模龐大、能力頂尖的科研人才隊伍。截至目前,在津兩院院士有36人,天津引進聚集了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40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5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7人,國家優秀創新群體和團隊達到44個。
天津市科委主任趙海山說,“十二五”期間,天津綜合科技的進步速度持續位居全國前列。而隨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創特區”陸續啟動建設,天津科技工作還將進入“躍升期”,科技力量將成為天津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強力支撐。
民營經濟帶來穩增長關鍵動力
今年前三季度,天津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速達22.1%,快于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12.7個百分點,比重達到44.6%;民營商品銷售額增長19.8%,快于限額以上銷售額11.2個百分點,比重達到41.2%;民間投資增長16.8%,快于全社會投資3.3個百分點,比重達到59.5%。
同期,天津市新注冊企業51252家,其中民營企業49281家,占比96.2%,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科技服務、租賃和商務等服務業領域。
規模接近“半邊天”、增速“一騎絕塵”的民營經濟,已經是目前天津經濟穩增長的“新亮點”和“新引擎”。
事實上,釋放微觀經濟主體活力,支持民企、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也是天津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重要舉措,旨在增強經濟應對復雜環境的“耐力”。
天津抓住“市場準入”和“融資難”這兩個近年來制約民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牛鼻子”問題,作出一些政策安排。
2013年底,天津出臺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全面放開競爭性行業和領域”,鼓勵支持民間資本以獨資、參股、控股等多種方式進入可以實行市場化運作的能源、城市供水、城市燃氣、污水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公用事業和金融、航運、電信運營、公路橋梁等交通設施建設及育幼養老、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行業和領域。
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2014年底天津出臺了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管理辦法,天津市和區縣籌集60億元財政資金,對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首筆貸款、信用貸款形成的壞賬損失,給予50%的補償。
此外,今年1月到9月底,天津專門開展“促發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動,抽調黨政機關干部和金融系統工作人員共2900名,成立服務工作組570個,以“助小微、促創新、促創業”為主題,發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