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房多多之前,我是蘇州一家房地產代理公司的創始股東之一,做房地產交易十多年。2008年,我做得很痛苦,我發現在房地產交易中,各方都不滿意,沒有一方的價值得到認可。
創立房多多之前,我是蘇州一家房地產代理公司的創始股東之一,做房地產交易十多年。2008年,我做得很痛苦,我發現在房地產交易中,各方都不滿意,沒有一方的價值得到認可。
2011年,我把原來那個公司的股份賣了,與李建成一起創辦了房多多。他當時還在騰訊擔任深圳研發中心總經理,是做技術出身的,當時雖然很堅定地要跟我創業,但其實并不知道我們究竟要做什么。他唯一確定的是,不能做游戲,因為誰都已經做不過騰訊了。
2008年的時候,房價有過一次地震,很多人都應該記得。這,讓我開始思考一個過去忽略的事情:地產經紀到底有什么價值?2009年的這次調整,暴露最明顯的,就是無論是代理商還是中介公司,只要市場入冬,經紀人就變得多余,提供不了任何價值;等到市場回暖的時候,經紀人其實也做不大,成交效率上不去,交易成本降不下來。
將阿里巴巴嵌入房地產行業
房產經紀人立命之本,說白了就是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掌握的信息大多來自代理公司,或者中介的房源信息,基本上是房產經紀人說怎么賣就怎么賣。但是購房是大宗交易,消費者不滿意肯定會延長決策周期,成交率就會降低,開發商的營銷成本就會增加,成本最后又會疊加到房價上,消費者就會更慎重。
在這條商業鏈條中,參與多方其實都不能滿意。 “黃金(1051.60, -2.20, -0.21%)時代”可以等著客戶上門,但到了“白銀(13.92, -0.09, -0.64%)時代”,房子就越來越難賣了。這種情況遲早會被改變,所以我們開始做房多多。
房多多第一套系統上線的時候,我們什么商業模式都沒想好,只是覺得一邊把新房放上來,另一邊把經紀人放上來,就可以提高售房效率。
移動互聯時代,人手一部智能手機,App成了對話的窗口,房地產銷售有了新場景。以售樓處和中介門店為核心的銷售模式弊端顯現。
這種情況也曾經在貿易行業存在過,但都被阿里巴巴改造了。所以我決定,用“阿里巴巴模式”改變房地產,打造一個囊括“淘寶、天貓、支付寶、余額寶”等元素的“生態圈”。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房源。后來我發現,產品也好、模式也好,有的時候是生長出來的,不是拍腦門想出來的,做著做著自然知道產品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房多多要做一個平臺,把眾多大中小經紀公司聚合在平臺上,由房多多去和開發商談房源,再把房源給合作中介的經紀人銷售,每樁交易達成后返給經紀人傭金,也就是團購的思路。
我一直比較確定的一點是,絕不賣廣告,而是做交易。房多多最早的產品是一個線上的“購房者俱樂部”。當時我和曾熙都覺得,互聯網是個工具,而房地產是重度垂直的地域化行業,讓李建成弄一個系統,我們負責在各地建隊伍,把開發商和中介放上去就行了。
但是“購房者俱樂部”很快就被淘汰了。畢竟買房子和買其他東西不一樣,用戶不會只看看網上的測評就下單,最后始終需要去實地看房。
于是,到第二代產品時候,我們主要聚焦到了經紀人身上。
一方面,經紀人手上有客源。曾熙過去做過開發商賣房的“外場渠道”,他很看好這一塊業務;另一方面購房最重要的體驗環節,只能由經紀人去完成。當時我想如果我們提供真實的房源信息,讓經紀人專注于服務,不就能提升成交效率嗎?
房多多App是一個“信息+交易”平臺,提供真實全面的開發商房源信息,同時幫助中介公司在上面賣房。如此一來,交易的所有環節都被搬到了房多多平臺上,如帶客看房次數、成交套數、響應速度、服務專業度等。業主和購房者可以對經紀人進行評價(好評和差評,差評需說明原因),每個環節都會產生信用和積分。這跟在淘寶上開店,幾乎是一個邏輯。
要有蛻掉三層皮的準備
這幾年來,我自己的體驗總結起來就是蛻了三層皮。
第一層皮,就是放棄既得利潤,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創業的第一年,面臨的問題是你到底想干什么,是做交易還是做平臺。過去十幾年我做交易,公司不到一年也有幾千萬元的凈利潤。
但是做交易與做平臺是有矛盾的,好比運動員同時想搭平臺做裁判員,其他的運動員和我一起在這個平臺上玩。你告訴別人我絕對很公平,但你做不到,這很難。
所以,我覺得做交易還是做平臺,努力的方向不一樣。做交易一樣可以用移動互聯網,提高交易的效率,但與做平臺不是一個方向。當時蛻第一層皮非常痛苦,放棄巨大既得利益,相當于自宮。
房多多最終決定做平臺,為每個角色、每宗交易提供系統支持和服務,同時定義一系列規則,以保證大家都能夠在一個生態系統里面繁榮共生。
第二層皮是打磨產品。很多人,尤其是傳統企業出來的,會自然認為互聯網不過是工具,只要花錢去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挖人過來做產品就行了。房多多創業的第一年也犯了這樣的錯誤。
但是,傳統企業想轉型互聯網,創始人必須把自己變成一個產品經理。這個產品經理不是要你一定變成喬布斯或者馬化騰,但是你可以變成更懂用戶的產品經理,或者把精力放在產品上,和產品經理融在一起,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
我們做的這個行業其實跟許多重度垂直的行業一樣,大部分交易比較復雜,用戶的需求也比較多,很難讓騰訊或者百度的產品經理迅速了解行業。作為創始人要充當加速器的角色,讓他們更融合。
作為創始人,你的時間放在哪,花多少時間在產品團隊身上,你是不是能夠成為產品出來之前每一個細節的體驗師,這個特別重要。
所以,創業第二年我親自管產品,因為我本身是做線下交易出身的,接觸過很多的買家賣家,接觸過很多經紀人,知道他們要什么,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體驗我們的產品,讓我們的產品被他們喜歡。
第三層皮,是對人的改造,對于重度垂直O2O這是最難的。
一方面要依賴來自傳統企業的精英,他們有經驗,對行業有深刻的理解,有行之有效的辦事習慣。但這些東西既是財富又是包袱,會阻礙企業向互聯網轉型。
如果我們不去更深層次地思考我們到底應該給用戶帶來什么,讓我們的效率提高,或者如何讓整個行業的交易成本降低,我想現在所有的認知都會成為未來生存的障礙。
要改造他們、為他們植入移動互聯網的基因,這樣才能提高整個內部的效率,進而打造效率更高的平臺,讓用戶體驗到更好的產品。
我認為互聯網思維就是運營人。怎么樣用互聯網思維運營人?我們做了三件事:
第一,組織架構扁平化。現在我們接近三千人,但是一千人的事業部只有三個層級,絕對不允許超過三個層級。
第二,移動網絡辦公。所有員工的行為都在移動互聯網上完成。
第三,引入“新鮮血液”。今年開始,我們從一開始就在團隊建設上下功夫。北京是互聯網人才的高地,我每個月會花一星期在北京,基本上在酒店不出門,約各種人來面試,一個月面試七八十人。
其實,互聯網什么都改變不了,尤其不會改變商業的本質。因為一切商業終將回歸產品的品質,你必須讓產品和服務足夠好、效率必須足夠高。互聯網也好,移動互聯網也好,只是加劇了每個行業回歸到這個商業本質的過程。
點評:從“產品說”到“話語權”問題
■文/沃云機構
房多多在產品框架的設計上,可以說非常巧妙,也可以說非常不得已。
房多多,是想創建一個房產行業的大腦中樞,將圍繞房產的一系列線下資源進行高度整合。整個項目是以輕資產的模式玩重資產的項目。
有哪些角色在參與房多多?
暫且不討論產品的框架設計合不合理,我想通過梳理參與者,在最后圍繞“話語權”這三個字做總結。
首先是開發商
開發商想怎樣?樓盤開發出來后,開發商最關心兩件事情:多久能賣完,均價是多少。要爭取時間,容易;要爭取利潤,困難。如果要的利潤太高,高過市場的心理估價,盡管也可以全部賣完,但是會耗時太久,時間就是金錢,耗得太久,評估前置資本的后置綜合回報的時候,賬面上的高均價換回的很可能是低回報。開發商還在琢磨如何讓幫自己賣房子的人,少分點利潤。如果99%的利潤可以歸自己,絕不會多分1個點的利潤給別人。
接著說中介
中介有大中介和小中介,不同的中介考慮的不一樣。小中介里很多都是圖個當下,眼光不會長遠到多久遠的未來。而大中介不一樣,大中介不僅要當下,還要未來。
不管怎樣,中介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直接面對客戶。大中介網點多,面對的客戶也多,成交量越大;小中介網點少,甚至是純粹的游擊戰,根本就沒有什么網點,屬于抓幾個客戶就是幾個客戶。大中介屬于撒網捕魚,小中介屬于魚竿釣魚。
再接著說買主
對于買主而言,房子這東西,人人都會買,這是剛需。那么買主關心什么呢?買主就關心兩個東西,手里的錢最多能買怎樣的房子?買到的房子有沒有保障?買主其實根本不關心在哪里買房子,他們要的就是一個房子,一個讓他們放心的保障。至于這個保障誰來給,他們是要判斷的。
角色們的心理戲
房多多想干嗎?房多多要把買房的人、房源、業務都聚在一個平臺上。買房的人要什么?實惠。開發商要什么?渠道。業務人員要什么?還是渠道。
如果能讓買房子的人得到實惠,讓業務員接到更多單,讓開發商低成本賣房子,那三者自然會愿意聚集在房多多上。
貌似房多多這個項目,誰都愿意,做起來太容易。錯!房多多只是讓幾方當下更有利,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只是房多多下的餌。而且這個餌還不是房多多付出的。只是在參與者那里東刮點,西補點而已。
大中介會想我的網點那么多,干嗎要加入你?我自己也可以做個“房好好”,干嗎要讓你當主,我當客呢?如果沒有你,我能一年賣10萬套房子,有了你,我只賣11萬套房子,你的貢獻只是十分之一,我干嗎要把客戶拉到你的平臺上成交呢?
小中介屬于騎墻派,沒有忠誠度和謀略可言,在這里可以忽略。
再接著是開發商。開發商會把房源放給房多多,多一個渠道自然比少一個渠道好。但這一定不會是開發商唯一的渠道。
如果開發商過度依賴一個渠道,那么未來的宿命就是開發商給渠道打工。所以開發商即便再認可一個渠道,也會授權更多的渠道。
最后來說買家。買家要保障,要實惠。房多多可以給實惠,但是房多多給不了保障。為啥?你房多多就是個中介公司而已,還是個輕資產公司,什么保障也給不了。所以,一句話,通過你這里能得實惠,我就在你這里買,沒有實惠就不買。至于保障,只能跟開發商要。
絕不能失去的話語權
每個參與者其實都是在爭取這個話語權。合不合作,不是看利益,而是看未來的話語權。如果今天合作有利,未來失去了話語權,那未來可能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結局。
可以想象一下,當房多多掌握了買家、開發商和中介的話語權時,可以多么猖狂。
即使是萬科、萬達、龍湖這樣的大佬,也只能任房多多坐地起價。
不管大中介小中介,房多多隨時可以扁平化結構去中間化。
至于買家呢?來房多多就是,反正不論你買誰的房子,都會到我這里來買。買房是你的剛需,我干嘛要多事為你討實惠。
于是乎,房多多把開發商、中介全部挾持了。
失去話語權,就會失去未來。那么話語權由什么決定呢?第一是資歷,這叫做口碑;第二是籌碼,這叫做可利用資源,第三是資本,這叫做命脈。
參與者都會認真思考這幾個問題。有的時候,甜頭雖甜,未來慘淡;有的時候,苦頭雖苦,未來光明。房多多,從一開始,就沒有這三樣東西。新公司,沒有資歷;新公司,沒有籌碼;新公司,資本不多,自己的錢花完了,還掙不到錢,那就是死期了。
那么房多多到哪里弄話語權呢?可以想象一下,幾個大開發商坐下來開一個茶話會,談一下抱團取暖的大計方針,一起做這個項目的話,那么就容易得多。幾個大開發商有的是資歷,有的是資源,有的是資本。大家把這三樣都貢獻出來,一起當股東。這事,我看就一定能成了。
房多多可能最多做一個開發商的師爺。如果大開發商真的讓這個提供創意的人做成了太子,那自己的未來就堪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