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基金成陽光私募中最大“黑馬”】把公募、私募或其他基金產品作為投資標的的FOF基金,在這個冬天里亮出不錯的身姿,成為陽光私募中最大的“黑馬”。雖然尚處于萌芽期的它存在諸多問題,但穩健且專業的“天性”,決定了它的發展基礎,能否吸引長線資金則左右著它的發展未來。
把公募、私募或其他基金產品作為投資標的的FOF基金,在這個冬天里亮出不錯的身姿,成為陽光私募中最大的“黑馬”。雖然尚處于萌芽期的它存在諸多問題,但穩健且專業的“天性”,決定了它的發展基礎,能否吸引長線資金則左右著它的發展未來。
歲末年尾,又到了基金產品“選美季”。在格上理財12月1日發布的8大策略陽光私募業績榜單中,投資者一致看好的傳統股票基金、套利基金、債券基金均表現不佳,反而是宏觀對沖基金、FOF基金(基金中的基金)和期貨基金的收益率位居前列。其中,FOF策略憑借27.07%的平均收益率分別高出相對價值策略和債券基金策略8個百分點和20個百分點,業績前5名的FOF產品今年以來累計收益率近100%,成為陽光私募中最大的“黑馬”。FOF牛在哪兒?這類基金如何投資?投資者又該如何做好風險控制?
“初出茅廬”優勢大
家住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的趙民(化名)是一名資深陽光私募投資者。在常人眼里,陽光私募是“用錢生錢的簡單游戲”,在趙民看來卻是處處風險。除了熟知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之外,部分私募通過非公開信息進行內幕交易、操縱股票交易價格,給投資者帶來極大風險。被調查后的私募產品何去何從?投資者的本金和已經取得的收益如何兌付?即便沒有“踩雷”,若選中了業績不佳的私募或公募基金產品,或基金經理突然離職,道德風險誰來承擔?
單只基金變數太多,行業內開始籌劃一種全新的替代策略:FOF(基金中的基金)。所謂FOF,顧名思義就是把公募、私募或其他基金產品作為投資標的的基金策略。被投資的標的稱為子基金,投資方稱為母基金。如果把母基金比作媽媽,子基金比作孩子,FOF就像是媽媽養育孩子,再用孩子長大后賺的錢實現自身財富的保值和增值。
目前,國內的FOF均為私募FOF,投資門檻為100萬元,申購和贖回機制與普通陽光私募無異,主要通過券商或信托渠道。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這一策略以公募基金、陽光私募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為投資標的,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單只基金的諸多風險,理論上FOF不存在像普通基金一樣的資金容量限制。
首先是標的子基金異常豐富。截至目前,以公布的《招募說明書》為統計標準,公募基金的數量超過2500只;以份額分類、份額分級后擁有的不同代碼為統計標準,公募基金的數量已經超過3600只。在私募領域,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18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09萬只,實繳規模3.64萬億元。這些都為FOF策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可以說,國內FOF策略標的物數量超過了股票。
其次,子基金運行比較規范。公募基金是規范的標準化資產,這是當前我國資產管理市場公認的。公募基金、陽光私募的信息披露相對充分、及時、準確,并且基金投資的是一個股票組合、債券組合。尤其是公募基金,每個季度定期公布前10大重倉股票、5大重倉債券信息。從場外投資基金的角度看,FOF產品按照凈值申購、贖回,這些特點都保證了FOF一般無法暗箱操縱。
再次是FOF策略具備先發優勢和杠桿自備特點。公募FOF產品目前還沒有得到放行,私募管理人恰好可以先跑馬圈地。從杠桿角度看,若FOF投資分級基金、部分債券基金等暗含杠桿的產品,能夠幫助投資者省去融資的煩惱,并且投資組合較為豐富,非常適合專業投資機構。
不僅如此,FOF的優勢還體現在專業性和分散風險方面。“相比個人投資者,FOF的專業度很高,更敢于在市場底部建倉,高位拋出。投資者通過投資FOF基金等于間接投資了多只基金產品,避免了投資單只基金的風險。”分析師說。
統計顯示,經歷今年6月中旬股市調整的87只私募FOF基金平均回撤-10.80%,而同一時段的3776只私募平均回撤-12.33%,3019只股票型私募基金平均回撤為-15.38%,FOF的波動明顯要小于行業平均值。
雙重收費問題多
盡管有諸多優勢,目前國內的FOF基金實際上仍處在萌芽階段。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私募證券投資研究中心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國私募FOF基金成立數量為439只,相比于2014年全年成立的93只增長近3倍。但是,目前針對公募基金的FOF產品數量仍為零。
公募FOF遲遲不問世,與業內的爭議有關。“一方面是所謂的雙重收費機制問題。由于FOF基金的管理人有兩層,分別為母基金管理人及子基金管理人。FOF基金向投資者收取管理費一般會出現雙重收費。部分中小投資者寧愿自己學習配置公募基金組合,也不愿意多交一份管理費。由雙重管理引發的FOF基金二次申購與贖回效率問題,更讓部分投資者引發流動性擔憂。”薛嘉盛說。
另一方面來自收益。FOF策略是將資金分散投于數只基金上,在平抑波動、分散風險的情況下追求穩健收益。而在分散風險之后,自然會分散一部分收益。因此,在牛市時FOF的收益一般比普通股票基金低,而急性子投資者往往等不到牛市,就提前拋棄FOF,改投其他基金。
更為重要的因素是FOF管理人的缺乏。據格上理財研究員王萌萌介紹,目前在美國市場,主要有5種FOF管理模式:一是采用“基金公司內部FOF管理人+內部基金”,二是“內部FOF管理人+全市場基金”,三是“第三方外部投顧+內部基金”,四是“第三方外部投顧+外部子基金”,五是“全外包”模式。
“內部FOF+內部基金”即基金公司自己發行的FOF,只投資公司內部的基金產品,而借助外部第三方投顧的FOF則是完全把基金管理人的“權杖”讓出去。在國內,目前第三方投顧很多形式是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這類機構的主要業務是基金和其他理財產品銷售。
王群航認為,FOF策略要規范發展必須有內部或外部的專業基金研究團隊支持。但目前,基金公司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投研,根本無暇顧及行業全局、外部公司的情況。從行業研究現狀看,公募類基金公司在儲備國內基金研究人才方面幾乎是空白,還沒有一家公司提前培養出FOF管理人才。
在此背景下,可能借助的外部力量唯有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中科惠澤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秦紅說,“從1998年行業發端至今,國內已有100余家公募基金資產管理公司、300余家銷售機構,這些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已成為目前市場基金投資研究的重要力量”。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獨立銷售機構轉型發展的路徑。正是看到了FOF策略帶來的全新發展機遇,不少傳統意義上“只懂賣基金”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開始借機加速轉型。“FOF策略讓銷售平臺從‘配角’變成了‘主角’,實現了向資產管理端的跨越。我們2015年6、7月份開始謀劃發行FOF產品,11月份首發麒麟1號FOF基金產品,首期規模為10億元。”綜合互聯網理財平臺金斧子創始人張開興說。
總體看,國內FOF市場存在監管不成熟、雙重收費、FOF基金管理人不成熟與選擇投資標的理論不成熟等問題,但這些問題正是FOF基金發展的動力。“圍繞這些問題,專業化的機構能不斷創造可觀收益,從而在激烈競爭中真正發展壯大。”王萌萌說。
以史為鑒吸引長線資金
FOF要在國內發展壯大,解決微觀問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要憑借專業資管能力吸引長線資金。“美國的FOF發展歷史,實際上也是長線資金選擇專業投資者的歷史。”王萌萌說。
1990年之前,由于美國基金業發展不成熟,加上資本市場在1985年之前表現平淡,所以FOF基金在這一階段發展緩慢。直到1987年,美股經歷了兩年瘋狂后,遭遇了一次慘重的下跌,眾多投資人開始明白部分優秀基金產品的業績無法持續,必須選擇優秀基金并根據資本市場不同的階段調整基金配置。
同一時期,美國養老金入市開始提上日程。于是,對基金投資進行專業管理的需求以及投入市場的資本急速擴張在之后的10年(1990年至2000年)刺激了FOF基金的快速發展。1990年至2000年,美國公募FOF基金的數量迅速增長了約10倍。
2000年至今,隨著互聯網泡沫破滅,養老金、企業年金、保險資金等長線資金持有者越發認識到FOF產品的優勢,美國FOF產品的規模和數量開始飛速發展。截至2014年底,FOF基金的管理規模已達1.7萬億美元,占基金總規模的11%,已成為現代基金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整個行業來看,美國前3大FOF管理人占據近半壁江山,前10大管理人占據了市場份額近四分之三,行業集中度較高。
“通過對美國FOF基金的研究不難發現,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長線資金入市是刺激FOF基金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國內長線資金可選擇投資標的不多的背景下,我國的FOF基金不論從數量或是規模來說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王萌萌說。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國內FOF發展的政策環境正在不斷完善。2014年7月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正式提出公募基金FOF的概念,即80%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于其他基金份額,稱為“基金中的基金”。盡管在新辦法發布后,尚未出臺細則,但公募FOF的發展已被提上日程。
“在基金產品工具化的大背景下,公募FOF基金能配置更多的資產,比如說新三板、一級市場、分級基金、ETF等,能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公募基金的產品條線已比較完善,2016年公募FOF有望實現零的突破。”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首席分析師代宏坤說。
在天弘基金銀行合作體系總經理石偉看來,當前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營銷體系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像過去那樣去找優秀的基金并非不可行,而穩健的業績完全可以通過FOF策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