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態下,中國在“十三五”期間面臨多目標任務:一是保證經濟穩定增長;二是顯著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大力發展服務業;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四是顯著改善民生與社會治理;五是保護生態與環境等。在市場環境不佳、民間投資乏力的背景下,實現多目標任務對中國政府的財政能力將形成巨大的挑戰。
目前,中國在財政政策上面臨的關鍵問題是赤字率和負債率。今年11月初,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曾對3%的赤字率和60%的負債率兩條“紅線”提出質疑,認為這兩條“紅線”并不一定科學,也不應一成不變。他表示,這些觀念的僵化并不利于改革,要在實踐中調整。這一表態立刻引發了市場的猜想—中國的財政政策將會繼續擴張。
與一年多前中國政府的表態相比,就可以看到在財政擴張政策上出現了明顯變化。在2014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即使面對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地方債務風險等挑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仍承諾當年將不擴大財政赤字率,且穩定在2.1%。而現在,從國務院到財政部再到學界,對于赤字率的看法都出現了很大變化,幾乎一致指責其不合理性。很明顯,在當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國對擴張財政政策的看法正在趨同。
實際上,3%的赤字率和60%的負債率紅線本是歐盟的標準。1991年奠定歐盟基礎的《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1994年起,歐盟各成員國的赤字率不能超過3%,負債率不能超過60%。這兩條“紅線”成為歐盟國家的硬指標,也被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所參考。不過,這兩條“紅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近年來遭到不少學者的質疑。而在“紅線”的誕生地—歐盟,多數國家事實上也沒有遵守。
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中國,財政政策應該為維持基本的經濟穩定服務。中國2014年的赤字額為1.35萬億,赤字率為2.3%。即使按照歐盟3%的赤字率限制,中國也還有0.7個百分點的赤字擴張空間。據財政部數據,2015年前10個月國內開支同比增長18.1%,而收入增長率只有7.7%,赤字擴大已成必然。有經濟學家預計,今年預算赤字將最終將達到GDP的2.5%。
至于政府負債率,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負債率為36.74%;若將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分別按照2007年以來各年度由財政資金實際償還的最高比率19.13%、14.64%折算,總負債率為39.43%。出身財政部的國內學者賈康曾表示,中國的實際負債率如果按照40%左右來算,按照歐盟60%的債務基準,還有將近20個點的空間。
根據我們的研究和測算,中國未來還有擴大赤字率的空間。從兼顧經濟增長和控制財政風險的角度來看,未來一個時期的政府財政警戒線,應該設定為財政赤字率為4.5%,政府債務負擔率的警戒線為55%。這意味著,今后一個時期,政府財政的赤字率尚有空間繼續增長。
要指出的是,上述警戒線指標基于數據分析而得出,與歐盟的警戒線指標不盡相同。4.5%的赤字率警戒線雖然高于歐盟3%的標準,但低于美國的7%赤字率和日本的6.2%赤字率水平。由于歐盟各國現在的實際赤字率水平大大高于3%的標準,因此,我們認為4.5%的赤字率警戒線是有意義的。中國政府債務負擔率的警戒線定在55%,這一標準比《馬約》60%的標準更為嚴格,且比不少發達國家的實際債務負擔率要低得多。
總之,在新常態下要完成“十三五”的多目標任務,中國應該適度擴大赤字率,4.5%的赤字率對于未來一段時間是合適的,有助于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和控制財政風險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