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一線城市樓房火熱,另一邊是公積金管理中心“囊中羞澀”,住房公積金資產證券化行動,正在展開。
一邊是一線城市樓房火熱,另一邊是公積金管理中心“囊中羞澀”,住房公積金資產證券化行動,正在展開。
最新加入發行的,是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
根據上海國際信托公司在上海清算所發布的公告,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作為發起機構,將于12月4日分兩期簿記建檔發行總額約69.6億元的個人住房貸款資產支持證券(ABS),規模分別為19.4億元和50.23億元。
這是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首次登陸銀行間債券市場。
所謂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資產證券化,就是把公積金管理中心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轉化為抵押貸款證券(主要是債券),然后通過在資本市場上出售這些證券給市場投資者,以融通資金,并使住房貸款風險分散為由眾多投資者承擔。
“公積金資產證券化有利于刺激房地產市場,解決房貸流通性差,銀行‘惜貸’的現象,從而進一步刺激經濟。”國泰君安認為。
值得一提的是,個人住房公積金ABS的政策大門早已打開。
早在2014年10月,住建部等三部委發布《關于發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通知》,其中就提到,要盤活存量貸款資產,有條件的城市,要積極探索發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資產證券化業務。
11月20日,國務院法制辦就《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修訂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公積金可申請發行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支持證券,或通過貼息等方式進行融資,將增強公積金的資金流動性。
在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之前,武漢和湖州兩地也曾發行過個人公積金貸款資產證券化,但都選擇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
更重要的是,在上述兩地5億元和4億元的規模,與上海此次接近70億元的規模,相距甚遠。
相比公積金,商業銀行發行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歷史更久,規模也更大。
2005年,建設銀行首次發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但到了2008年,美國“兩房”(房利美、房地美)由于大量吸收次級貸款最終導致次貸危機的爆發,受此影響,中國擱置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試點,直到2014年重啟。
隨著個人住房貸款資產證券化的鋪開,是否會重演美國“兩房”的覆轍的討論也同時出現。
招商證券指出,兩者之間存在差異,中國的公積金管理中心可以直接對購房者發放貸款,而美國“兩房”是由美國政府出資設立的機構,“兩房”本身并不直接向購房者提供住房抵押貸款,而是通過收購儲貸機構等貸款人所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從而穩定抵押貸款市場,并為抵押貸款市場提供流動性,其用來購買抵押貸款的資金來源于所發行的各類資產支持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