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5試點農村建房先批后建 努力實現建材本土化】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廣西將在5個試點縣探索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新體系,農村建房須“先批后建”,同時努力實現建筑用材“本土化”。
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廣西將在5個試點縣探索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新體系,農村建房須“先批后建”,同時努力實現建筑用材“本土化”。
經自治區政府同意,《廣西深化鄉村規劃建設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近日出臺。按照《方案》,今年起廣西力爭通過數年努力,實現鄉村規劃編制和實施由規劃師、政府作主,向與村兩委、村建設理事會和村民共同主導的方式轉變,實行鄉村規劃建設許可制度,村民建房要先批后建、一戶一宅,走出一條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有序、農民積極參與、特色塑造鮮明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村建設新路子。
隨意建房,不按規劃建設,是一些地方“有新村無新貌”的通病。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廣西先期選擇規劃建設管理體系較為完善、村莊規劃編制基本完成的上林、永福、平樂、田陽、羅城等5個縣,以及具備條件的鄉土特色建設示范村屯作為首批試點。
在試點地區,廣西將實行鄉村規劃建設許可制度,鄉村規劃區范圍內的村民建房必須符合鄉村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遵循先批后建、一戶一宅、面積控制、建新拆舊(列入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名錄的除外),以及方便群眾、簡便易行、限時辦結的原則實施規劃、建設許可。
根據《方案》,廣西還將在試點村實行辦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上不動產登記證(或房屋產權證)優惠政策,實施農村居民新建樓房獎勵政策,鼓勵農民按規劃設計來建房,體現地域建筑特色。
與此同時,廣西積極推動建筑用材“本土化”。《方案》提出,推動鄉土建筑建設,對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屯以及傳統村落等,在村民建房、修繕和保護古民居時鼓勵采用體現傳承歷史文脈、就地取材、物盡其用、節約環保和有地域優勢的鄉土建材;引導農民在農村基礎設施、農房建設時,合理利用當地鄉土材料來建造房屋。
按照部署,廣西深化鄉村規劃建設管理試點工作將按照啟動階段(2015年1—6月)、實施階段(2015年7月—2016年9月)、驗收階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分期分階段推進。在積累和總結試點示范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向其他區域甚至廣西壯族自治區推進,最終實現鄉村規劃建設管理有序、高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