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經濟復蘇腳步被恐怖主義籠罩上一層陰霾之際,中國在以開放帶動發展的道路上頻頻收獲佳音:先是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簽署,再是與港澳簽署CEPA服務貿易協議,再再后來是人民幣正式加入SDR。這似乎在年末為中國政府減輕了部分經濟放緩帶來的壓力,畢竟面臨三期疊加階段,保證未來發展的希望和明確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在歐洲經濟復蘇腳步被恐怖主義籠罩上一層陰霾之際,中國在以開放帶動發展的道路上頻頻收獲佳音:先是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簽署,再是與港澳簽署CEPA服務貿易協議,再再后來是人民幣正式加入SDR。這似乎在年末為中國政府減輕了部分經濟放緩帶來的壓力,畢竟面臨三期疊加階段,保證未來發展的希望和明確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服務業的開放可以說是一條重要路徑,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過程。隨著經濟發展中服務業比重和作用的不斷增大,開放的水平和范圍也在隨之增長擴大。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61.2%,連續多月超過制造業。
隨著自貿區戰略的深化,服務業的開放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外部壓力,中韓自貿協定雖已簽署,但服務貿易領域的談判在未來5年內還將以負面清單模式繼續進行。所幸的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自貿區的建設,以及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舉措,都為服務業的開放提供了有效的試驗場所。而此次簽署的CEPA服務貿易協議,可以說是中國國內加快服務業開放的“成果展示”。以負面清單和準入前國民待遇的模式開放服務貿易,是實力和信心的體現,也標志著內地與港澳地區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
除此之外,中國與東盟自貿區的升級版也在服務貿易領域做出了眾多開放。雙方完成了第三批服務貿易具體減讓談判中,在建筑、旅游、金融、通信等近70個分部門作出了更高水平的開放承諾。在投資方面,雙方同意加強投資促進和便利化合作,創造穩定、透明、便捷的投資環境。還首次把跨境電子商務作為新議題納入合作范疇,進一步拓寬了自貿協定升級領域。
如果說對港澳的開放是直面世界服貿競爭前的緩沖和適應階段,那么對服務業發展相對較差的東盟的開放,則是幫助國內發展較好的服務貿易企業提早適應國際競爭,走向海外的“試金石”,畢竟與貨物貿易不同,服務貿易需要更多的規則適應和與制造業的磨合。
對于中國服務貿易企業來說,擴大開放意味著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在電子商務、跨境電商、快遞、工程建造、游戲等領域,中國企業顯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保持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并不困難,但缺乏“走出去”的經驗也可能讓他們在海外舉步維艱;而一些如金融、設計等原本開放程度低、相對薄弱的領域,則可能面臨更大的沖擊。
但不管未來情況如何,也不管你是否已經做好周全的準備,確信無疑的是,服務業全面開放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