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社會對伊朗解禁的腳步越來越近,一直和伊朗愉快合作的中企也會感受到壓力。
隨著國際社會對伊朗解禁的腳步越來越近,一直和伊朗愉快合作的中企也會感受到壓力。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廖百智認為,此前受國際制裁的限制,歐美的石油企業只能撤出伊朗,這為中國的企業增添了優勢,即競爭壓力小。但同時,受制于國際制裁,我國在伊朗的石油投資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一些大項目被迫停工,讓伊朗政府很不滿。
現在,跨國公司重回伊朗。廖百智指出,在11月28日召開德黑蘭國際能源會議上,就有135家國際能源公司與會。
在這次會議上,伊方還提供了大約50個將由外國投資者與當地合作伙伴共同開發的油氣項目,預計這些項目最初將產生250億美元的投資。同時,伊朗打出新的能源合同即綜合石油合同,希望西方國家石油公司幫助復活其老化油田并開發新的油氣項目。
廖百智坦言,伊朗的選擇增多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就增大了。好的一方面是,中企的投資顧慮比以前減少了。
從更廣的層面來說,廖百智指出,中國和伊朗有著傳統的友誼,伊朗總統魯哈尼上臺后多次表達了要鞏固和中國關系的愿望,希望中伊兩國能夠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和重振古絲綢之路,雙方在能源、經貿和交通領域的合作潛力很大。
“因此,這不僅僅是一個石油勘探開發的問題,而應該進一步上升到國家高度,最好由國家領導人親力推動,即以政促經。”廖百智說,此外,還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伊朗還有外資進入的障礙,如市場自由化不夠,營商環境不佳(經濟和法律體系國際化程度低)和民族主義情緒強烈可能反對外國資本等;二是伊朗人非常精明,不會因為急需外國資金就放低要價,其“錙銖必較”的性格已經融入到骨子里,這一點其實更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