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扯什么供給側 明明是競爭不充分】眼下,供給側改革成了經濟圈里的熱門詞,貌似這一回有人終于開始回到市場的維度思考了,或者說,終于有人開始思考本土市場的供需關系了。如何理解這樣的新名詞,還得從多年以來一直在強調的所謂經濟轉型開始談起。
眼下,供給側改革成了經濟圈里的熱門詞,貌似這一回有人終于開始回到市場的維度思考了,或者說,終于有人開始思考本土市場的供需關系了。如何理解這樣的新名詞,還得從多年以來一直在強調的所謂經濟轉型開始談起。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各種轉型的選項之中,從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型經濟轉型,乃是重中之重。原因在于,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整體意義上已經融入國際市場,形成了比較清晰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當年經濟學家林毅夫之所以能夠引起高層的重視,一路平步青云,成為這個國家紅得發紫的學者,其學術影響力就在于明確指出,中國必須尋找自己在國際市場的比較優勢,分析各種市場要素之后,林毅夫認為,惟有人口基數,以及以龐大的人口基數為基礎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市場,才是中國經濟發生和發展的首要優勢。
歷史作證,當年林毅夫說對了,30年來,中國靠著龐大的人口優勢,靠著低成本,高消耗的產品形態,靠著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不僅左右了全球日常消費品的市場,而且將中國經濟完全打造成一個規模性的低附加值經濟。這意味著,人口基數帶來了產品的價格的低廉,正是靠著這種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中國制造商品,中國經濟得以財源滾滾,大有所謂中國崛起之勢。
但是現在,到了轉型的時候,中國經濟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市場里面,這就是眾人期盼的內需市場,或者叫做本土市場。
相關的學術范式也需要變化,過去在國際上不斷彰顯的比較優勢,尤其是人口基數的比較優勢,就不再那么重要。問題就此出現,當人口優勢不再是比較優勢,那么,拉動內需市場的比較優勢,是什么呢?
即使理論的探索并沒有成型,但眾所周知,拉動內需已經成為經濟最醒目的口號之一。在這種旗幟下,我看見幾年前,政府興起了浩浩蕩蕩的家電下鄉活動,領導上的報告里更是提到了要振興農村建材市場,鼓勵農民興建新住宅。學者們也不吝言辭,說什么買房子就是愛國。更巧的是,不僅政府官員這么思考,連一部分老百姓都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要把存款拿出來,去買家電,買汽車,或者去買房子,支持政府拉動內需的政策。
圍繞這些看得見的消費引導性政策,我又看見,政府開始關注這個國家的城市化建設了,或許人們這么想,當政府設計并推動的城市化,或者是城鎮化成為一個現實,相關的拉動效應,一定會推動中國內需經濟高歌猛進。
也就是說,拉動內需市場的優勢之一,或者就在于城市化。靠著老百姓的主動消費,能夠拉動城市化的發展,而城市化的發展,最終引起經濟的變量和增量。
于是我們問,鼓勵百姓消費,真的就能拉動內需嗎?為什么會出現內需市場這樣一個看上去稍微有一些奇怪的名詞?常態意義上,真正的市場經濟應該是開放的,普遍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一致的。記得剛剛加入WTO那時候,報紙上天天有人在呼喊所謂的“國民待遇”,但十幾年下來,我們卻只學會了賺外國人的錢,自己的錢卻總是不好賺。表面看,這是一個全球分工問題,由于中國是一個后發國家,各個產業的前端,也就是核心技術研發、品牌、渠道甚至是企業管理理念都被西方的大企業搶先占有,因此中國的企業只能在產業的末端發力,這導致我們只能依靠勞動力密集、低附加值、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低價格來爭奪市場。但本質上,卻隱含著另外一個更加本質的交易費用問題。問題很簡單,為什么富裕的西方人愿意花錢消費中國的低價格產品,反而是不富裕的中國人卻不愿意花錢消費低價格產品呢?為什么中國有這么遼闊的人口基數,消費能力反而不如人口基數遠遠低于中國的歐美市場呢?是中國老百姓口袋里沒錢嗎?當然不是,君不見銀行里的私人儲蓄規模年年看漲,中國的有錢人買豪宅、買名車都快買瘋了嗎?
需要回到一個最基本的前提: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場,或者說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一個簡單的供求關系么?不見得!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內部市場一直有旺盛的需求能力,但中國的企業供給能力看上去好像火爆,但實際上卻蒼白無力。比如房子,土地是政府的,所謂囤積居奇,我們的政府這些年一直做著這樣的買賣,土地供應少,中國人又把買房子看成人生一等的大事,房價豈有不高漲的道理?說到鼓勵農村人蓋房子,農民的土地也是政府的,農民耗盡積蓄修的房子,僅僅就是那種沒有土地價值的小產權房,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農民蓋房子僅僅是消費行為,而不是投資行為。憑什么城里人花錢買的房子幾年之后就可以嘩啦啦升值,而農民辛辛苦苦修的房子卻沒有升值空間?我記得政府前年提出要提高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你讓農民的房子連基本的土地產權關系都沒有,到哪里去找財產性收入去?又如家電下鄉,誰都知道家電是白色快速消費品,今年買的冰箱,過2年就該換新的了,這哪里有財產性收入的影子?就這么用房子和家電來忽悠農民掏空腰包,他們本來存款就不多,你能保證以后他們沒錢買米沒錢治病的時候也給他們發錢么?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答案其實非常簡單。說什么供給側改革,其實是市場的競爭不夠。所謂供給側改革,說白了仍然是強調政府可以抓住供給這個重點盤活市場。這是典型的無知與狂妄。事實上,我們有太多的行業壟斷,我們的經濟主體仍然是國有企業占山為王,我們的私人企業做生意還得千方百計巴結政府巴結官員。
需要再次提出常識: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必需要由一批卓越的大型企業和更大一批優秀的中小企業來推動,必需由一批偉大的企業家來推動。任何一個發達經濟體中,必然站立著一大批偉大的公司。如美國有微軟,有GOOGLE,有通用,日本有豐田,韓國有三星,而且,這些企業統統都是產權清晰的私人企業。事實上中國今天的格局也稍具雛形。
有人說,改革開放30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出現了一批私人企業,如果把這些企業從中國經濟中抽掉,今天的中國和文革時期的中國,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中國應該沿著這樣的市場路線繼續走啊,為什么走著走著又想回頭了?
是的,這就是問題所在!中國經濟的建設性,根本不需要拽什么新名詞,只需要回到市場經濟的一般常識即可。簡而言之,只要政府抓住國有企業不放,中長期來看,經濟必死無疑。理由在于,中國的國有企業壟斷性太強了,國企發展越好,經濟的水平就越差。國企直接抑制了市場的競爭,減緩了市場的擴張,縮小了市場的容量,壓制了私人企業的發展。在一個沒有充分發育的市場體系里面,私人企業是沒有信心的,消費者也是沒有信心的。什么供給側,什么需求側,都是繞口舌。
那么,相關的結論或許變得非常簡單,一個偉大的內需市場的發生和發展,它的最核心的比較優勢,應該是一批更加偉大的自由競爭的企業。當中國的企業建設沒有發展到一個非常豪邁的水平,內需市場的比較優勢是不存在的,經濟的發展也是沒有動力的。這是我們必須大聲說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