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可能希望在12月中旬美聯儲會議之前進行某種形式的壓力測試。
自上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以來,在岸/離岸人民幣匯差一直居高不下,周一更是觸及9月10日以來最高。外資行經濟學家們認為,在本月美聯儲極有可能加息的背景之下,中國央行正在抓緊寶貴時機對人民幣實施“壓力測試”。
紐約時間周一16:40分,在岸/離岸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差達到635點,顯示離岸對在岸的折價水平突破了1%,處于9月10日以來最高位。9月29日離岸曾溢價于在岸210點,一個月后中國央行疑似在離岸市場出手干預,離岸對在岸匯差縮小至14點。
在岸/離岸人民幣匯差擴大
從在岸/離岸人民幣匯差近日的走勢來看,“中國央行可能希望在12月中旬美聯儲會議之前進行某種形式的壓力測試,”德國商業銀行駐新加坡的高級經濟學家周浩在近日的報告中寫道,“因為美聯儲加息臨近,如果在此之前不進行,那么未來的政策抉擇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
周浩表示,美元相對較弱時有利于中國央行測試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反應。他指出,美元強勢時若允許人民幣貶值,可能導致市場唱空人民幣而出現匯率大幅波動。截至12月7日的一個月中,追蹤美元兌10種主要對手貨幣的彭博美元即期匯率指數跌了0.63%,創下6月30日來最大跌幅。
干預策略似有改變
道明證券駐紐約的新興市場策略師Sacha Tihanyi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壓力測試”一說不無道理。但他同時認為,央行可能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冒太大的風險。
自“8·11匯改”以來,在岸人民幣交易量在8月和9月出現了飆升,同期在岸人民幣/美元的表現相對穩定。此后交易量開始呈現出明顯下降,在岸人民幣/美元也呈現下跌趨勢。
“中國央行當前應該是傾向于儲存彈藥,在絕對必要的時候再行動,”Tihanyi說,“行動的時間點和條件都很難預測。甚至有可能是臨時起意的,因為央行不希望被市場看透。”
周浩則指出,趨勢的改變“顯示出中國政府接受對在岸人民幣有管理的貶值”。
數據來源:巴倫周刊
“有管理的貶值”似乎也在逐漸被市場所認可。11月外匯儲備環比下降872億美元,跌至近三年低位,隨后在岸人民幣收跌于6.4082,為8月26日以來最弱,離岸人民幣也突破6.47邁向9月10日以來最低位。值得注意的是,離岸和在岸市場的波動率都未進一步大幅攀升。在岸人民幣1個月隱含波動率維持在5.14%,離岸人民幣1個月隱含波動率維持在6.31%,均低于11月30日人民幣納入SDR前夕的水平。
然而市場接下來究竟如何消化美聯儲近10年來的首次加息卻令人難以捉摸,中國央行會怎樣應對可能引發的美元升值也讓人拭目以待。美聯儲將于美國東部時間12月16日14點公布貨幣政策決定,包括主席耶倫在內的多位決策者近來紛紛公開表態,傾向于盡早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
聯邦基金利率遠期合約價格顯示,交易員認為美聯儲此次會議上加息的概率高達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