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歐那密來說,歷史似乎在重演。
歐佩克(OPEC)似乎完全放棄了穩定油價的嘗試,背離了當初成立該組織時管理全球石油市場的使命。對于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歐那密來說,歷史似乎在重演。
歐佩克目前的處境與1997年到1999年的情況似乎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時歐佩克對石油市場失去了控制,油價一度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投資者希望知道市場此次是否會重蹈上次的覆轍,但重點要記住的是,歐佩克曾擺脫了危機并使油價飆升至每桶150美元左右。如果歷史真的相似,那么油價此后可能會飆升。
歐佩克重要成員國提高產量
在近二十年之前,委內瑞拉產油量飆升,從1992年的每天220萬桶升至1998年的350萬桶。沙特阿拉伯不甘落后,令石油充斥整個市場。此次,沙特阿拉伯也同樣實施產量盛宴,今年稍早的產量達到每天1060萬桶的歷史高位,同時伊朗也計劃明年在制裁解除之后增加日產量100萬桶。
亞洲經濟放緩
隨著歐佩克1997年提高產量,亞洲陷入經濟崩潰,7月份泰銖貶值引發金融危機,令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陷入經濟衰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亞洲199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8.3%,而過去十年平均增長高達7.5%。盡管此次亞洲經濟沒有出現崩潰,但中國正在經歷25年來的最慢增長。
印尼重返中心舞臺
回到1997年,在印尼首都舉行的一次會議上,OPEC決定提高石油產量額度,當時正值亞洲經濟危機開始,這一決定使石油價格跌至每桶10美元。資深石油部長們在做決定時仍然縈繞著“幽靈雅加達”。印尼上周已重返OPEC,回到中心舞臺,2009年該組織曾暫停其會員資格。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曾加劇了1997年到1999年的石油暴跌,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洋表面變暖,使北半球秋季和冬季的溫度高于往年,這抑制了取暖燃料的需求量。根據澳大利亞氣象局數據,2015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可以與歷史記錄相較,美國和歐洲北部的取暖油庫存處于高位,影響全球原油需求。
沙特 vs 伊朗
恰如二十年之前,目前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歐那密和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在維也納會議上持有相反立場。雖然兩國在石油產量過剩問題上有長期合作的歷史,但這次雙方分歧擴大,因兩國在敘利亞、也門和伊拉克上的沖突立場阻礙了石油問題上的合作。
委內瑞拉的政治變革
委內瑞拉國內政治在1998年12月突然發生改變,查韋斯贏得總統選舉,使該國進入社會主義時代,這也引發了該國在石油態度上的大轉變。查韋斯結束了為期十年的增產周期,與沙特阿拉伯一道進行減產,他實行的政策同時將許多外國石油投資者逐步趕出委內瑞拉。在“查韋斯主義”持續實行了16年的今天,委內瑞拉的原油產量下降了10%。然而該國反對派剛剛贏得了首次選舉,在國會占多數地位,石油政策可能再次發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