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之聲報道了一件蹊蹺的事。據多位浙江聽眾反映,大約一年前,他們在山東省濱州市的幾家農村信用社開戶存錢,到期后大家陸續前往準備把錢取出,但是銀行方面卻告知,存單是假的,賬戶上的存款也都不翼而飛。
近日,中國之聲報道了一件蹊蹺的事。據多位浙江聽眾反映,大約一年前,他們在山東省濱州市的幾家農村信用社開戶存錢,到期后大家陸續前往準備把錢取出,但是銀行方面卻告知,存單是假的,賬戶上的存款也都不翼而飛。
根據報道,濱州市的農信社問題涉及濱城區、鄒平縣及博興縣三地,總金額超過2億,目前山東警方已經介入調查。讓人費解的是,儲戶來辦理存款都是按照銀行正規手續進行,交易地點也在銀行柜臺,開具的相應存單也是銀行從柜臺內交給儲戶,那時隔一年后為何存單就變成假的呢?此外,浙江的儲戶為何要跑到山東來存錢?
原來除了正常的定期存款利息之外,這幾家信用社還會有5%到6%不等的貼息,儲戶把錢存進信用社不但可以獲得國家法定的利息,還會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也就是所謂的貼息存款。而這種存款方式早就在2014年被國家相關部門叫停。
為何被國家明令叫停的業務在山東會堂而皇之地出現?儲戶在信用社辦的存單為何又是假的?一家當事信用社的工作人員表示具體原因信用社并不知情,將此問題歸結為個人原因。這讓人不禁想起一些在銀行賣保險 、證券、理財的相關人士,一旦出現問題,銀行總會和他們撇清關系,聲稱是其個人行為。
其實事情發生在銀行工作區域,無論如何解釋,銀行都難辭其咎。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由于涉及財產,銀行本該是相對私密的空間,并且在辦理業務之時,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反復確認才是,為何各種相關問題還是會發生在銀行工作區域。
這某種程度上和銀行追逐利益及管理松散有一定關系。在互聯網金融日益盛行的時代,銀行的日子似乎越來越難過,除了飽受人們詬病的服務問題,利息也是儲戶遠離銀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銀行都有絲絲寒意的時候,那些小的信用社就更加難以生存。在自己的地盤上開辟一些副業,似乎成了一些中小銀行盈利的最好辦法。
而即便銀行不是因為利益,這些非銀行業務工作人員在銀行的工作區域進行相關工作,也理應受到銀行監管。如果出現相關問題,銀行也難以推脫監管不力的責任。舉個不甚恰當的例子,這就如同孩子在幼兒園犯了錯誤,家長肯定也要承擔教育缺失的責任一樣。
在市場愈加開放的今天,國外金融業來勢洶洶,希望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分得一杯羹。與國內銀行相比,他們可能在服務以及一些業務上做得更好。我國金融行業如果不想在市場的博弈中被逐漸蠶食,努力苦修內功,做好管理和相關業務的監管,改變老舊惡習比挖空心思去想如何獲得更多的收益更加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