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做VC和早期創業,也是同樣的想法,互相競爭這個事不是那么大的一個事,核心是真正做出牛的產品、牛的服務,抓住了痛點,這個是創業者和早期VC更應該關注的那個點。
達泰資本李泉生:VC機構都應往早期轉,這是市場必然選擇
圖為達泰資本創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李泉生
早期投資是個大題目,有四個方面值得探討的問題。第一,現在做早期投資,同行的生態怎么樣,競爭多不多?第二,早期投資平常都給被投資企業提供什么樣的增值服務?第三,如何看估值?第四,如何退出?
投資行業競爭還是很多的,大家都覺得應該往早期來轉,后期加上二級市場的波動,空間沒那么大,這是一個市場的必然選擇。增值服務越早期的時候,需要增值的服務越多,經驗和市場變化,技術變化更新,產品和服務形式的變化,他們缺了很多。
景一:母基金選GP的邏輯在于,成功要早,成長要快,成熟要早
圖為漢景家族辦公室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景一
我們把我們要投的早期基金分為三類,第一類叫成功要早,我們在薛老師還沒有上CCTV之前,已經約到了薛老師,請他吃了一頓飯,“我知道你投得很不錯,支持你做一個天使基金”,后來種種原因,現在還是朋友。一個月之前,我又主動通過朋友的朋友聯系到了李竹兄,請他吃了一頓火鍋,說的話還是差不多。第一個邏輯,我們要投的天使早期基金的創始人,很早就成功過,所以第一個論點叫成功要早。
第二個論點叫成長要快。我們認識李總的時候,他在做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后來又在臺灣和國內比較大的VC,后來又做了達泰,我們是達泰一期比較早的出資人。類似于達泰資本這樣的基金,我們投了不少,規模每期略大一點點,收益每期都略漲一點點,但是基數是很好的。從我投資基金的角度叫做成長要快。
第三,成熟要早。比如說我,大家都認識我,我們的股東是漢能集團董事長陳總,陳總的股份跟我一樣,一個行業的首富是我們的股東。去年我們一共投在私募股權基金的金額是46億,我們做的大宗交易的交易額,去年是670億。我們的目標是做中國最好的家族辦公室、家族母基金、GP孵化器,我們可能明年正在安排登陸新三板。成功要早,成長要快,成熟要早,這三個邏輯我們來挑選基金,概率會比較大一些。
關于退出,四個方向,獨立上市、產業并購、基金接盤、大宗交易,找我們這樣的LP,應該會幫助天使更多的退出。
我們投什么樣的基金,什么樣的早期基金適合拿母基金的錢。我支持像李竹這樣的連續創業者,支持他創立基金。達泰資本的每期基金我們都投資,所以最好的天使投資不是錢,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