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爆發風險的不只是北京e租寶,深圳另一家互聯網金融平臺融資城近日也遭遇來自全國各地的投資人們的聲討。券商中國記者獲悉,部分投資人已到深圳市南山公安分局報案,指控融資城涉嫌非法集資至少20億元。
以上皆不是個案。不管是P2P、所謂互聯網資產管理平臺、所謂中小企業資產盤活服務系統等圍繞民間融資而衍生的商業模式,到年末幾乎都是風險高發期。
如果把視野在放寬,網貸平臺資金鏈吃緊的同時,銀行則在加大火力發行理財產品攬儲,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銀行體系回流了資金。
11月跑路平臺數量環比飆兩倍
網貸之家于本月初發布的《中國P2P網貸行業2015年11月月報》顯示,自從6月問題平臺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后已經連續4個月出現了下降,不過11月問題平臺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反彈走勢,共爆出79家問題平臺,相比10月增加了32家,環比上漲40.51%,出現明顯抬頭的情況,問題平臺發生率也由10月份的1.83%上升為2.94%。
從問題平臺事件類型上看,11月跑路類型平臺的數量占比相比10月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占比達到77.22%,即79家問題平臺中就有61家為跑路平臺,跑路平臺數量環比上漲205%。
來自銀率網的數據更加觸目驚心。昨日銀率網發布的信息顯示,11月問題平臺數量總數達到82家,環比上漲60.8%,其中跑路平臺數共64家,環比上月激增433%。
從近兩年的發展過程來看,網貸行業的風險事件在年末爆發幾率尤為突出。
看看往年的數據: 2013年10月至12月,倒閉的P2P平臺數量就高達60家,占了全年問題平臺總數的60%以上,涉及資金超過10億元;2014 年10月至12月新增的問題平臺數量分別為34家、43家、90家,其中提現困難及詐騙、跑路仍然是最主要的風險類型,占比也分別達到了57家和 21家。
為什么每逢年底就出現P2P行業問題平臺陡增的情況?
一方面,是年底是資金使用高峰期,投資者資金需求較大,平日還能維持資金均衡流入、流出的P2P平臺,到了年底就要面對提現遠高于投資的狀態,兌付壓力較大;
其次,不少小平臺存在自融、拆標、資金池等情況,暗藏流動性風險。其中由其以期限拆標最容易引起流動性風險,這種“借新還舊”的發標模式,一旦無法及時籌措新資金,平臺就將陷入自行墊付的惡性循環中,更復雜的期限錯配甚至導致借款用途與資金無法對應,演變成資金池。
第三則是“羊群效應”,目前P2P行業仍處于大浪淘沙的過程中,不過在資產配置荒背景下,P2P給出的收益率還是相當可觀,容易吸引不少投資人。臨近年關,一旦出現平臺集中爆發風險,或者某些大型P2P平臺出現兌付危機,必將引起連鎖恐慌,進而造成大面積提現,加劇平臺資金斷裂風險。
銀行祭出6700款理財產品攬儲
P2P跑路加劇的同時,銀行正在年關到來之前加大火力回籠流動性,11月份理財產品發行量半年來首次增加。
融360監測報告顯示,1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6693款,較10月份增加了797款,增幅為13.51%。其中人民幣產品6545款,外幣理財產品141款。
我們只看人民幣理財產品。
其中,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發行量為2946款,占比44%;3-6個月理財產品發行量2059款,占比31%;6-12個月理財產品發行量1473款,占比22%;12個月以上理財產品發行量173款,占比3%。
不乏銀行理財經理向記者表示,從銀行理財產品期限以短期為主不難看出,流動性強理財產品依然是最受青睞的。
從理財產品投向來分析,普益財富報告顯示,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依舊占據大頭,共發行了3718款,占比59.62%;再者是組合投資類產品,發行了2209款,占比 35.42%;最后是結構性產品,309款,占比4.96%。
這幾類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均有下跌,總體而言11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23%,連續下跌8個月,較10月份下降0.13個百分點。但跌幅有所收窄,第一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小幅下降,此后三周收益一直比較穩定。
至于原因,融360分析師稱,10月底央行再一次“雙降”,且基于目前國內經濟現狀,加之央行對市場流動性的調節,年底資金面仍將保持寬松,預計年底理財產品收益大幅提高的“翹尾效應”或難呈現,最好的情況是跌勢暫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