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宏:加息預期縈繞市場 美元暴跌為后發制人?】美元指數周三跌至一個月低位,因歐洲央行管委諾沃特尼周三略顯奇葩的言論使人對歐美央行政策分化的前景抱有更大懷疑,推動歐元再度暴漲,與此同時,商品市場動蕩引發的避險情緒也刺激日元走強,且美國當天公布的經濟數據欠佳,拖累四季度經濟增速預估,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周三美元指數的暴跌。
美元指數周三跌至一個月低位,因歐洲央行管委諾沃特尼周三略顯奇葩的言論使人對歐美央行政策分化的前景抱有更大懷疑,推動歐元再度暴漲,與此同時,商品市場動蕩引發的避險情緒也刺激日元走強,且美國當天公布的經濟數據欠佳,拖累四季度經濟增速預估,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周三美元指數的暴跌。今天市場將聚焦英國央行決議,可能再度引發匯市波動。
歐元絕地反彈因市場過分低估?
歐洲央行管委、奧地利央行行長諾沃特尼周三的言論攪動匯市走勢,諾沃特尼表示,市場過度估計了歐洲央行在12月3日政策會議上可能采取的行動,他稱市場分析師犯了大錯。
諾沃特尼指出,歐洲央行沒有匯率目標。央行必須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針對個別看法的回應,市場未能正確評估上周歐洲央行發出的信號,他并稱如果造成了誤解,應當責備分析師而不是央行。
分析師將歐元大漲歸因于投資者對美元將進一步上漲的巨大押注被歐洲央行的決定干擾的事實,周三部分美元拋盤是因為投資者繼續結清部分歐元空頭頭寸。
11月非農就業報告公布之后,市場預期美聯儲12月加息幾成定局,但市場已幾近充分反映了這一預期,且歐洲央行寬松政策不及市場預期,令壓抑已久的歐元受到提振。
歐洲央行上周寬松舉措包括降低存款利率以及延長國債購買計劃六個月時間,但沒有追加量化寬松計劃,這令一些投資者感到失望,此前德拉基在11月20日表示,決策者將采取必須之舉來盡可能快的推高通脹。
在12月3日歐銀決議當日,歐元創下6年半來最大單日漲幅,這令那些押注歐元貶值的人士遭受打擊,因預期歐洲央行會實施更加激進的寬松舉措,歐元投機性空頭倉位創下5月來最高水準。包括高盛在內的大行本周紛紛調降美元兌歐元匯率預估,預計歐元跌至平價水準將花費更多時間。
加息前美元下跌令加息更確定
盡管美元周三重挫,而上周也出現5月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但這對美元而言不一定是件壞事,因這會讓美聯儲加息變得更容易了一點,此外,也會降低美聯儲會后軋平美元多頭以及美聯儲主席耶倫在新聞發布會上大談外匯的風險。
在美聯儲決策者們正在考慮如何進行近十年來首次加息之際,美元匯率自12年高點暴跌鏟除了他們面前最后的幾塊絆腳石之一。
在美聯儲評估美國經濟的強健程度是否足以承受貨幣政策收緊之際,美元已成為其主要考慮因素之一。
美聯儲主席耶倫上周表示,強勢美元可能會促使美聯儲保持在漸進加息的路徑上。亞特蘭大聯儲主席洛克哈特則聲稱,由于美元過去18個月攀升22%,他對美國借款成本將會上升的展望面臨威脅。
因美聯儲醞釀加息,而歐元區和日本的決策者則暗示將進一步擴大貨幣刺激,今年迄今,美元指數累計上揚將近9%,已經是連續第二年上漲,美元匯率在2015年的飆升令美國的跨國企業競爭力受損,打擊了美國的出口并抑制該國進口物價。
美元走強曾經成為美聯儲官員的眼中釘,美聯儲11月褐皮書顯示,強勢美元已經令制造業構成壓力,而美聯儲9月會議紀要則透露了決策者對美元走勢可能抑制通脹的擔憂情緒。
美聯儲最近在一些聲明中已經提到,他們擔心強勢美元的影響,這意味著,一旦美元升值勢頭過于強勁,美聯儲就會調整貨幣政策,加息周期可能比市場目前預期的更加謹慎。
英國央行可能繼續維穩利率
北京時間周四20:00英國央行將宣布利率決定并公布12月利率會議紀要,目前市場一致預期該國央行將保持利率不變,但料會議紀要的措辭可能比近期央行官員的講話基調略偏強硬。
該央行上回加息是在2007年7月,而自2009年3月以來,利率一直維持在0.5%的紀錄低點不變。
英國央行在其11月份的通脹報告中明確指出預計利率將在2017年前保持不變,該央行認為通脹在未來兩年達到2%的目標水平的可能性很小。英國經濟在第四季度繼續穩定增長,不過也指示通脹壓力疲弱,因此英國央行確實沒有加息的緊迫性。
上月英國央行對外部發展令英國增長前景承壓表示擔憂,之后英鎊匯率已累計下跌2.3%,預計英國央行周四公布最近一次政策會議紀要時,對英鎊匯率的措辭可能不會像之前那么謹慎。
英國央行行長卡尼本月早些時候對議會表示,英國將維持低水平利率一段時間,據外媒調查顯示,經濟學家普遍預計,英國央行最遲于2016年4月將會首次加息25個基點。低利率對貸款人有利,對存款人卻不利,之前存款人普遍預計,英國央行將于2016年年初開始加息。
此前的調查顯示,英國央行可能在各央行中首先開始加息,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形勢趨于不利,情況開始反轉—由中國引領的新興經濟體放緩表明全球貿易受到傷害。
英國的2015年制造業增長預期也創下了2009年以來的新低,從而預示著英國發展面臨不利前景,也使得英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更加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