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儲大幅下降,引發市場對于央行本月降準以補充流動性的預期。
12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繼續下跌,報6.4078,跌破了“6.4”的市場心理關口,刷新三個月來的新低。這是自8月27日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第一次跌破6.4關口。
一直以來,6.4都被市場看作重要關口,一旦突破這一關鍵點位,就意味著從2011年至今的6.0-6.4的箱體被擊穿。
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12月8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接近6.42,離岸市場則攀升至6.49以上,當前二者價差擴至700多個基點。12月9日,人民幣繼續下跌,離岸人民幣匯率擊穿6.5,至截稿時止,離岸人民幣匯率報價為6.5104。在貶值籠罩的預期下,未來人民幣走勢將如何演變?
會持續貶值嗎?
人民幣被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之后,匯率走向便成為市場的關注點。
“加入SDR近期或增強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中信證在報告中指出,但貶值壓力是否能有效緩解終究要看經濟走勢,隨著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人民幣貶值預期或再度出現。
同時,多個利空消息接踵而至。12月7日,央行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11月意外大降872億美元,為1996年有數據以來第三大月度跌幅,年內累計降幅至4050億美元,離岸人民幣對美元擴大跌幅至0.35%。
當日彭博大宗商品指數下跌2.1%,達到79.97,創下16年新低。今年以來,該指數下跌了23%,目前點位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還要低22%。
12月8日凌晨,國際油價“閃崩”,一度暴跌接近6%,最低見到37.50美元/桶,創下2009年2月以來的最低點。
當天公布的中國11月外貿數據表現同樣糟糕,進出口增速持續為負值。其中出口同比下降6.8%,連續5個月下滑,差于預期的下降5%;進口同比下降8.7%,雖然好于預期的兩位數跌幅,但也是連續13個月下滑,為有外貿數據記錄以來首次出現;貿易順差541億美元。
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認為,人民幣中長期將承受一定壓力。匯豐銀行預計人民幣將于明年進一步貶值,并伴隨著更大的雙向波動。匯豐調降2016年末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預測由此前的6.6元至6.7元,并稱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可能已經觸及周期頂部。
但另一種聲音更傾向于將此輪貶值視作“新常態”,是人民幣匯改后雙向波動過程中的階段性行情,并非新一輪大幅貶值的序幕。
在12月1日央行關于人民幣加入SDR的吹風會上,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先后3次被問及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他表示,中國經濟基本面決定人民幣沒有持續貶值的基礎,“從現在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向‘我們的目標清潔浮動,就是比較干凈的浮動’過渡,這個過程一定要把握得比較平穩。”
事實上,今年8月,為了應對匯率壓力,中國允許人民幣貶值,并宣布從此將允許匯率更多地由市場因素來決定。但正是從那時起,人民幣行情一直籠罩在不確定氛圍之中,當做空勢力襲擊人民幣時,中國央行開始了迅速的反預期調節與修復動作,在3天貶值后,出人意料的逆向升值,彼時外資空頭以爆倉的代價體味到了與中國央行做對手盤的恐怖。
對應的是,央行為此付出了外匯儲備“彈藥”,之后的四個月,中國外匯儲備減少了2130億美元。
降準箭在弦上
匯率的變化一直是導致外匯儲備規模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11月外匯儲備下降872億美元,至34383億美元,為2013年1月末以來最低。872億美元的降幅,也是1996年有數據以來第三大月度跌幅。
根據招商證券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推算,因匯率原因帶來的外匯儲備余額下降規模為300億-350億美元,占近半中國外匯儲備降幅。
野村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趙揚表示,11月外儲下降主要受歐元及日元月內貶值幅度較大影響,造成非美貨幣資產重估的匯兌損失,預計12月外匯儲備仍有可能進一步下降。
央行數據顯示,除10月外匯儲備增加113.87億美元外,7、8、9月單月減少規模都在400億美元以上。其中,8月的減少額更是達到歷史最高值939億美元。而在2014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逼近4萬億美元。近一年半的時間,外匯儲備余額累計下降了5549億美元。
外儲大幅下降,引發市場對于央行本月降準以補充流動性的預期。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學家申嵐預計,資本持續流出或導致11月貨幣供給量M2增長放緩,預計12月存準率將再次下調0.5個百分點,但除非CPI通脹持續下降,否則可能不會有進一步降息舉措出臺。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也認為,自10月雙降以來,央行未再下調7天逆回購招標利率,主要通過公開市場小幅加量以及設定利率走廊上限來穩定流動性預期。未來美國加息制約國內降息空間,年內再降息概率不大,但隨著資金流出壓力的增加,再次降準概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