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3G時代的合約機,曾是運營商戰略布局的重要砝碼。合約機主要以兩種方式存在,一是“預存話費送手機或優惠購機” ,二是“購買手機送話費”。很長時間以來,運營商以合約機的形式,吸引新客戶并增加用戶粘性,同時推銷了本土手機品牌,本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源于3G時代的合約機,曾是運營商戰略布局的重要砝碼。合約機主要以兩種方式存在,一是“預存話費送手機或優惠購機” ,二是“購買手機送話費”。很長時間以來,運營商以合約機的形式,吸引新客戶并增加用戶粘性,同時推銷了本土手機品牌,本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然而到了現在,合約機的存在卻越來越雞肋。不止一位朋友最近向筆者反映,運營商存話費送的合約機太難用,反應遲鈍、有來電時接不了電話、經常死機,想換手機而不得……甚至有朋友直言,“這么個破手機,送了不如不送,還拉低了我對運營商的好感度?!?/p>
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本是被高額補貼吸引過來的,有了這個補貼,價值幾千元的手機看上去只花了幾百甚至是白送。然而,由于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以及千元智能機的普及,用戶更愿意選擇“裸機”,想換機就換機,而不是至少24個月被捆綁在同一部手機上。就算送的合約機是蘋果或三星這種大品牌,但又有什么理由讓蘋果、安卓系統的升級,被運營商延遲好幾個月?
對運營商來說,從今年新發布的魅藍Note2、榮耀7、魅族MX5等手機可以看出,多模多頻雙卡手機的主流時代來臨。用戶不用換手機即可自由切換在多家運營商之間的服務,運營商再補貼手機已經意義不大。尤其是在進入4G時代之后,千元智能機已經普及,合約機這一降低用戶使用門檻的功能已被弱化。
換個角度來講,如果有線寬帶提供商捆綁推銷使用它提供的WiFi或者有線寬帶的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消費者會不會感覺無厘頭?國內運營商應該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成為一流的無線運營商,而不是成為二流的電子產品零售商和應用開發商。與其繼續捆綁一些受眾好感度低的手機,不如將營銷重心轉到補貼合約上,鼓勵用戶提高消費額,同時讓消費者對手機的功能和運營商有最大的選擇權,才是真正的營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