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水稻大豐收,平均畝產增加了近200斤,奉賢五四農場的種糧農民王貴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糧價低,賣不掉,再加上陰雨連綿,一大半水稻在田里收不上來。往年這個時候,蠶豆小麥都種下去了,今年卻一粒也沒種。真讓人著急。
今年水稻大豐收,平均畝產增加了近200斤,奉賢五四農場的種糧農民王貴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糧價低,賣不掉,再加上陰雨連綿,一大半水稻在田里收不上來。往年這個時候,蠶豆小麥都種下去了,今年卻一粒也沒種。真讓人著急。
王平告訴記者,賣糧難在今年是一個普遍現象。今年糧食面臨一個“三高”狀態,即產量高、進口量高、儲備量高。目前越南、泰國的糧價很低,進口糧食很多,沖擊了國內市場。此外,我們自己的糧食儲備量高、天氣不給力、烘干設備跟不上也是原因。
據介紹,奉賢區今年水稻種植面積為13.8萬畝,預計產稻8.2萬噸,比往年增長5000噸。一是因為水稻種植面積增加,二是今年水稻畝產量比往年增加。但截至昨天,奉賢區13.8萬畝水稻中還剩1萬畝沒有收割。
奉賢區農委表示,雖然賣糧車的隊伍很長,但是區里糧庫正在加班加點收糧,會盡力收購農民手里的余糧,切實保護好農戶種糧的積極性。
農戶很著急
今年收糧小販都不見了
王貴坐在用塑料薄膜遮蓋的農用車車廂里,一根接著一根地抽煙。他的屁股下面是一堆濕漉漉的稻谷。頭頂上天空灰蒙蒙的,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雨滴打在車廂上“嘩嘩”地響,讓人感覺很煩。
王貴的車停在滄海路的一頭,他的稻谷堆在車輛罕至的公路上,為了避雨,也用塑料薄膜覆蓋著,放眼望去,足足有兩公里長。雨已經下了足足兩天,部分稻谷被水浸漬,正在發芽霉爛。
讓王貴略感欣慰的是,就在這場雨來臨前,12月8日,他已經把堆在正博路上的200噸稻谷賣出去了。雖然比糧庫的報價1.55元/斤便宜了一毛錢,但是,望著這似乎綿綿不絕的陰雨,他覺得自己這一步走對了。
滄海路上的稻谷不是他不想賣,而是前來收糧的販子不想買。“糧販子覺得這個價還是高了,賺不到錢。我們是因為在糧庫那邊排不上隊,天又要下雨了,沒辦法才賣給糧販子的。”
12月9日下午,記者驅車從滄海路到正博路,再到新楊公路、萬水路,手機導航地圖顯示,這條線路是一個長方形區域。一路上,記者看到的全部是塑料薄膜覆蓋著的稻谷。王貴說,稻谷沒有干,必須攤開,不然就會發芽,一直霉變腐爛,到時就一文不值了。
這些水稻不是王貴一家的,是附近種糧戶的。每條路上都停著一輛農用車,像稻草人一樣守在路邊,看守著這些賣不出去的糧食。
王貴說,今年不是天災。但是這場看不見的災難讓他們手足無措。往年豐收時節十分活躍的收糧小販們,今年都消失不見了。
農戶老季也感受到了今年賣糧的艱難。老季說:“往年這個時候,收糧的小販都會主動找上門來。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小販沒有了。我們只能將稻谷賣到糧庫。”
跑3家糧庫才賣60噸
然而,到糧庫賣糧談何容易。青村鎮的汪強告訴記者,為了能夠將稻谷賣給奉城鎮糧庫,他們從早上11點開始排隊,直到晚上10點才將兩車60噸的稻谷賣完。
汪強說:“奉城鎮糧庫已經是我們找到的第三家糧庫了。我們之前去了青村鎮糧庫和光明鎮糧庫,現在這兩家糧庫已經裝滿了,我們才找到了奉城糧庫。等奉城鎮糧庫也停止收糧,我們打算去金匯鎮糧庫和光明鎮糧庫碰碰運氣。”
面對緊缺的糧庫資源,老季說:“我很擔心所有的糧庫都停止收糧,我的稻子最后賣不出去。”
莊稼收不上來種不下去
王貴還有100多畝水稻尚未收割。他帶著記者來到田邊,指著一望無際黃澄澄的水稻說,“往年11月底我們就把稻子賣完了,今年還有這么多在田里。”
記者看到,這些水稻早已成熟,稻梗已經枯死。王貴說,在這樣的陰雨天里,這些水稻挺不了多久了。本來已經干枯的稻穗,經雨水一泡,很快就脫落、倒伏,貼在泥田里,發芽、霉爛,很可能會顆粒無收。
在滄海路另一頭蹲守的是老季,他和王貴是老鄉,一起從安徽到奉賢承包農田。老季已經收割了200多畝水稻,還有300多畝未收割。他陰沉著臉,躺在自己的農用車里,王貴喊他抽煙,他連搭理的心情都沒有。
據王貴介紹,今年水稻成熟的比往年晚,去年他的水稻11月4日就已經全部收割了,今年,直到11月15日,水稻才完全成熟。現在,田里的收不上來,家里的賣不出去,下一季莊稼也沒法種。往年好歹能種兩季作物,今年這一季,到手的東西都要爛掉。
奉賢區農委副主任王平表示,該區今年水稻種植面積為13.8萬畝,預計產稻8.2萬噸,比往年增長5000噸。一是因為水稻種植面積增加,二是今年水稻畝產量比往年增加。
王貴說,今年沒有自然災害,他的水稻畝產比往年增加近200斤,的確是個難得的豐收年。
王平坦承,當前,農民的莊稼的確面臨著收不上來、種不下去的困境。秋雨連綿給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困擾。往年這個時候,小麥、蠶豆和油菜等都已經種好了,已經進入田間管理階段了。今年水稻成熟期延遲了10天,再加雨水不斷,農民無法下地操作。秋種作物只種了13000畝左右,而應種面積為40000畝。油菜只種了3000畝,蠶豆小麥等加起來也只種了10000畝左右。現在田間積水很嚴重,種子不發芽,都爛在田里了。
硬件存不足
糧庫敞開收購,無奈倉庫裝不下
奉賢區糧油供銷公司設在奉城鎮的糧庫外面,奉糧路上一溜停著20多輛載重卡車。后面的車子很難開進來,司機不停地摁著喇叭。自11月中旬以來,這條馬路就一直擁堵不堪。
司機顧有亮把腳翹在方向盤上,打著盹。上午9點,他就過來排隊了,估計要到晚上6點才能輪到他。顧有亮說,車上裝著30噸稻谷。
奉城鎮糧庫是奉賢區大型糧庫之一。記者趟著泥水,推開鐵閘門走進去。糧倉的一扇門敞開著,透出一絲昏黃的燈光。一輛載重30噸的大卡車正在卸貨。工人把車廂的一角打開,金黃的稻谷嘩嘩啦啦地流淌出來,落在傳送帶上。傳送帶的盡頭是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的稻谷。幾個工人帶著口罩,手持耙子在那里扒拉著。一車糧食卸完,至少要一個小時。
和所有農戶一樣焦急的,還有奉賢區糧油供銷公司黨支部書記康永剛。這些天來,他和所有糧庫工作人員一起,起早貪黑,搶收糧食。經常從早上8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即使這樣,奉城鎮糧庫依然無法滿足所有賣糧戶的需求。康永剛說:“排在糧庫外面的運糧車隊,一眼望不見頭,天又在下雨,我們看著心里也急得慌。”
康永剛在糧庫工作了30多年,很多賣糧戶他都認識。“這些送糧的農民中,有些已經很多年沒往糧庫送糧了,但是今年都來了。”康永剛說,往年很大一批糧食都被糧販子收走了,流向了市場。今年糧價低,小販無利可圖不再收糧,糧食都涌向了糧庫。作為國企,他們不得不承擔政府的職責,托底收購農民手里的糧食,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由于糧庫是按照政府托底價收購的,所以價格高于市場價。康永剛說:“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是在虧本收糧了,每噸糧食要虧損300元左右。”
糧食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糧庫人手和儲存空間的緊張。據康永剛介紹,奉城鎮糧庫可以存儲2萬噸稻谷。往年的這個時候,糧庫收糧不會超過2萬噸。市場價格高的時候甚至只能收到7500噸左右的稻谷,大部分稻谷流向了市場。但是今年,到目前為止,奉城鎮糧庫自有的2萬噸存儲空間已經用完,又從外邊租借了1萬噸的存儲空間,如今只剩下3000噸左右的空間了。這3000噸裝滿后,奉城鎮糧庫將面臨無空間存糧的局面。
康永剛說:“我們也很想幫農戶,但是如今存儲空間已經快沒了。如果要繼續收糧,需要政府出面協調。”他希望能夠盡快把糧倉儲存的糧食調運出去,騰出一定的空間來收購農民手里的余糧,但是周邊糧庫都滿了,運不出去。租賃符合要求的儲存場地也很困難。
烘干設備不夠,排隊要等20余天
“我們并不想把收上來的稻谷攤在公路上,但是沒有別的辦法,太陽出來我們就拉開塑料薄膜曬曬,一到下雨就蓋上,我們也不想這樣做啊!”老季說:“這樣做不僅很辛苦,而且糧食的含水量很可能達不到收購要求。”
汪強收割上來的第一批水稻就是這樣在公路旁晾曬的。由于陰雨不斷,這批水稻前前后后共曬了9天。
記者問到為什么不到鎮里使用烘干機烘干時,汪強很無奈地告訴記者,實際上早在11月20日,他就已登記排隊使用烘干機了。但是他排到的時間是12月15日。“這個時間,我們等不及呀,等一天就等于減產一點。”不過,他還是將100多畝水稻留在了地里,等到能用烘干機之前再進行收割。
然而,和王貴、老季的水稻一樣,汪強種植的水稻也早就成熟了,只是因為無處晾曬,所以遲遲沒有收割。但是,由于稻梗已經死亡,這些水稻倒在地里的危險一天比一天大。
“這些水稻還能支撐一個星期左右。”汪強告訴記者,就算今天雨停,也沒有辦法在15日前下田收稻。
同汪強一樣,老季田里的300多畝水稻,也是因為等待烘干時間而沒有收割。他排到的時間是13日,“鎮里的烘干設備每天可以烘干100噸左右的稻谷,光是烘干他全部的稻谷,就要3天時間。烘干設備實在太少了。”
老季家里共有500畝地,水稻每年都是用烘干設備烘干的,今年實在是等不起了。他一直想造間烘干房,但是申請總是通不過。據悉,只有一些種植面積1000畝以上的合作社,才有自己的烘干設備。老季說:“如果讓我造自己的烘干房,出100萬元我也愿意。”
據老季介紹,有限的烘干設備不足以將田里全部尚未收割的稻谷在有效時間內烘干。“地里的水稻撐不過10天了。許多人的水稻可能在排到烘干時間前,就已經倒掉了。”
政府部門
全力收購農戶手里余糧
王平說,奉賢區已經給糧食收購部門下達了任務,要求他們托底收購儲備糧計劃外的糧食。區財政承擔了糧食倉庫的費用等,糧油公司也在向農發銀行貸款,抓緊提交儲備糧計劃外的收購資金貸款申請。“我們能夠把農民手中的糧食收進糧倉,切實保護好區內種糧農民的積極性。”
據悉,目前,奉賢區已經收購2.3萬噸水稻。去年總共才收了1.4萬噸,而前年只收了1萬噸。
奉賢區的糧食倉儲能力在3萬噸左右,這只占今年水稻總產量的一小半。農民手里的余糧怎么辦呢?王平說,接下來,他們要把國家儲備糧調運出去,想方設法把今年的糧食收好收足。農戶手中還有余糧的話,我們會通過快速轉倉收進來。
王平告訴記者,目前奉賢區的水稻烘干設備共有106套,每天烘干量達到1262噸。在今年的天氣狀況下,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該區將加大這個方面的投入,增加烘干設備,要達到每日烘干4000噸的能力。“如果每天有4000噸的烘干能力,我們的問題就能夠解決。”
記者了解到,建造烘干房投資比較大,目前奉賢區的鄉鎮中,是農業中心投資建設,農委利用財政資金進行貼補,減輕鄉鎮的負擔。“如果是農戶自己建烘干房,投資太大,不合算。烘干設備其實是公益性項目,都是政府和集體部門投資的。有實力的農戶自己建烘干設備,也享受市區兩級財政的貼補。”王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