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逃離北上廣”的口號存在已久,但很多人依然選擇留在大城市。人們對北上廣的認同度到底有多高?
調查發現,城市認同感的年齡分層比較明顯,七大城市中,“50后”與“60后”城市認同感最低,而“00后”城市認同感最高。 不同城市的同齡人對各自城市的認同感也有所不同。橫向看,重慶的“80后”“90后”對城市的認同感都高于另外幾個城市,在上海則是“70后”對城市的認同度最高,而在廣州,則是各年齡段都差不多,沒有大的起伏。
調查還發現,不同收入群體對城市的認同感也存在顯著差異,整體上看,收入越高,對城市的認同感也越高。 不過,對城市認同感最低的并不是沒有收入群體,而是月收入在1000-3000元的群體,且月收入在1萬-2萬元的群體對城市的認同感比月收入5000-1萬元的群體要低。 報告認為,這個結果某種程度上顯示,在超大城市生活的中高收入群體對文化、地位、身份、地域的認同均面臨下行壓力,一定意義上體現中國中產階級的困境,這種困境用錢財不一定能夠完全解決,更多是來自于戶籍等制度改革的滯后。
報告還對比分析了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口對城市認同度的差異,將兩個分值的分差作為衡量城市接納度的一個指標,分差越小,說明城市接納度越高。 數據顯示,廣州接納度最高,深圳、重慶接納度排第二第三,表明這三個城市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對城市認同的群體差距較小,而上海、北京、天津和武漢的數值差均超過10。報告指出,城鎮化進程中需要重視群體及文化內部融合。
盡管“逃離北上廣”的口號存在已久,但很多人依然選擇留在大城市。人們對北上廣的認同度到底有多高?
2015年《社會心態藍皮書》昨日出爐,其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研究中心與凱迪網絡共同發布的《中國超大城市認同感調查報告》顯示,7個超大城市中,重慶整體認同度最高,上海地域認同度最高、人才吸引力最強,而北京認同度相比較低。
凱迪網絡數據分析師黃智寬提到,前幾天北京霧霾爆表,一篇北京市蟬聯國內最宜居城市的舊文在網上熱傳,很多人表示不認同,這其實是如何合理評價城市發展的問題。
“為什么很多人沒有逃離北上廣,有的基于發展機遇,有的基于文化生活,這都是出于對城市的認同。”黃智寬說道。
此次調查選取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7個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武漢,通過在線調查,收到有效問卷22991份。課題組在初測數據基礎上,確定了文化認同、身份認同、地位認同、地域認同4個因子。
課題組發現,城市認同感高低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完全一致。比如,用博物館個數、互聯網普及率、公眾圖書館數量等衡量城市文化,用收入水平、城市失業率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反映社會地位,北京的文化、地位、身份相關指數排名均在第一,但北京市民的城市認同度卻相比較低。
報告認為,這體現了中國城鎮化“重物輕人”的錯位,城市的硬件實力未完全投射到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上,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應偏重客觀經濟指標,而更應考慮居民對城市的認同度和生活的幸福感。
報告還指出,戶籍制度的限制阻礙了外來人口融入城市,重慶近年來在戶籍改革上取得不小進展,一定程度降低農民工進城門檻,對提高城市認同感有很大貢獻,因此建議加快戶籍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同時進一步明確專業技術人員的戶籍及相關優惠政策,改變“重物輕人”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