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最新報告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正在迅速老去。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正在迅速老去。
12月9日,世界銀行發布的這份名為《長壽與繁榮: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老齡化》的報告,在前言中就指出,世界65歲及以上的人口,有約36%(約1.85億人,2010年數據)生活在東亞——絕大多數在中國,數量為1.14億人;這一地區的老齡人口比其他任何地區都要多。
報告預測,從2010年到2040年,中國的勞動人口將減少逾10%。
“東亞經歷的人口結構轉變是我們見過最為劇烈的,”世行主管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副行長特羅森博格(Axel van Trotsenburg)表示,“該地區所有發展中國家都面臨未富先老的風險。”
世行所指的適齡勞動人口是年齡介于15歲至64歲之間的人群。2012年,中國該人群數量出現幾十年來首度下跌——這一轉折對勞動力成本以及政府和企業的退休金負擔都有深遠后果。
到2040年,該人群數量進一步縮減10%,將等同于凈減少9000萬中國勞動人口,這一數字超過德國總人口。
這也與整個東亞面臨的人口結構壓力吻合。世行在北京發布的這份新報告顯示,未來25年里,韓國、泰國和日本的勞動人口預計也將減少10%或以上。
世行估計,在未來25年或更短的時間里,包括中國在內,將有至少12個東亞國家的65歲或以上的人口比例從7%翻番至14%。反觀法國和美國,同樣的人口結構轉變分別經歷了115年和69年。
在許多國家,老齡化與相對較低的收入水平相伴而行。盡管年長者從地區經濟發展中受益良多,但在中國、印尼和越南,貧困率卻呈現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的趨勢,在教育程度低、缺少成年子女資助和社保福利有限的人群中,表現尤甚。
中國家庭結構的迅速變化,導致傳統的“養兒防老”不再行之有效。世行稱,上世紀80年代早期,在中國,有三分之二的年長者(65-70歲)和子女居住在一起;2011年,這個數字下降到43%。
有鑒于此,如不進行改革,養老金和健康支出將在未來數十年對財政構成巨大壓力。以APEC(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為例,世行的模型預測顯示,到2070年,養老金支出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比現有水平大增8-12個百分點。
報告分析稱,在多個發展中國家,養老支出將占公共健康支出的三分之一,在倚重公共開支養老的中國,占比將更為巨大。
面臨人口結構的趨勢性改變,中國已改變了一項執行了30余年的政策——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
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公報還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鑒于中國目前的生育率,隨著那些想要二孩的家庭又添新丁,人口可能會有暫時上揚,但我們看不到多大的長期影響。”歐凱夫引用的調查稱,有資格生二孩的家庭中,只有四分之一家庭事實上會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