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受益于此輪油價大跌,另一方諸多數據也顯示,中國在國際原油市場依然十分被動。
與去年六月份相比,國際原油價格目前已跌去了66%,整體價格維持在2009年初金融危機以來的低位。中國作為原油消耗和進口大國,一方面受益于此輪油價大跌,另一方諸多數據也顯示,中國在國際原油市場依然十分被動。
在全球經濟低迷,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口原油2.49億噸,同比增8.8%。去年中國進口原油3.08億噸,同比增長接近10%,也刷新了歷史記錄。2014年中國原油產量2.1億噸,全年石油消費5.19億噸,對外依存度已達到60%。
悲催的是,一直以來,中國在國際原油交易市場幾乎沒有議價能力,原因諸多,一個是中國雖然是需求方,但供給方過于集中,沙特等歐佩克組織成員之間競爭受到約束,俄羅斯在沒有被美國等“制裁”之前,對中國的原油供給并不積極;第二個是國際原油以美元計價,并且受華爾街期貨交易市場影響較大,中國對國際金融交易定價市場影響力不足;第三個是中國原油進口主要控制在幾個大型國有企業,成本和運營效率問題不夠迫切,缺少議價的主動性和相關壓力。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國際原油價格一度從不到10美元/桶漲到了超過50美元/桶,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為了在石油方面施加更大的影響力,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存在”一直延續至今,“石油美元”也正是這么來的。原油作為全球工業的“血液”,實際上全球大部分國家天然就沒有石油,而一些國家每天則躺在石油上睡覺,原油資源分布極其不均,因此在原油交易方面,供給方和需求方的博弈是非常不對等的。
中國目前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國,2014年中國原油消費量占全球原油消費量的12%,按照長遠規劃,中國的原油儲備要在2020年時達到5.5億桶的水平,目前的儲備量還不足2億桶,也就是說,今后四年時間里,中國僅原油儲備需求,每年將接近1億桶。1億桶多嗎?按目前中國市場的消耗量,1億桶只相當于中國市場不到十天的需求。目前中國原油的日消耗量已超1100萬桶,相當于全球第二大產油國沙特的日產量,中國只有擁有沙特一樣的產油能力,才能自給自足,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在2040年達到80%,而那時美國將會在原油市場實現自給自足。
幾個月前,李克強總理在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上說,中國每年要因為芯片進口花費2000多億美元,這筆錢與每年進口石油花費的金額差不多。此話應該說映射了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核心成本支出非常高,產業升級和“供給側”改革任重而道遠;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在原油進口方面的開銷一直以來是巨大的,不僅消耗掉了巨額的外儲,還存在著巨大的能源安全挑戰。
關于能源安全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并不認為對外依存度非常高就一定不安全,實際上全球貿易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真正的做到各個領域都能自給自足,只要這種貿易是自由、公平,且受到法律保護的,就是安全的。但能源安全問題包括很多方面,我認為的中國能源安全問題,是定價方面的安全問題。
中國進口原油到底如何定價,似乎依然是個謎,但從近幾年的公開數據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五年前(2010年),中國進口原油2.39億噸,共花費1351億美元,平均下來,進口價大概是77美元/桶,這一價格正是2010年一月初國際原油價格。到了2014年,中國原油進口3.08億噸,花費了2280.87億美元,進口價大概是101美元/桶,這個價格也正好是2014年一月初國際原油價格。今年上半年進口原油的成本大概是55美元/桶,跟年初的國際原油價格也非常接近,從中可以看出,中國進口原油主要是在年初敲定價格(簽訂合約),而后一年之內幾乎不會受到油價波動影響(所有風險自己承擔).
如果按照每年年初敲定進口價格的方式,同時又沒有在金融市場做相應對沖,像2010年一樣,油價處在上漲階段的話,我們進口的原油肯定是占便宜的,但如果像2014年一樣,油價在后半年出現了大跌,那我們吃虧就大了。同時,如果2015年也是按照年初的國際油價來敲定原油進口價格,2015年中國整個原油進口成本大概在60美元/桶以內,比2014年進口價格低了超過40%,如果按照去年2280億美元的原油進口支出來算,如果今年的進口量不低于去年,在進口方面的支出至少會減少900億美元,為國家節省了至少5000億人民幣(5000億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2014年中國養老金支出的四分之一)。但這并不值得祝賀,我們進口原油的成本完全是“靠天吃飯”,這個“天”就是美國和歐佩克。
能夠影響原油價格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美元走勢、地緣政治、中國等需求預期、各國庫存情況等,但從近兩年的走勢看,對原油價格影響最大的,依然是占全球原油供給接近40%的歐佩克(OPEC)組織每年大約兩次的會議,以及擁有金融定價能力的美國國家利益之下的石油戰略布局。
2014年6月11日,歐佩克第165屆會議,盡管各成員國都看到了原油供給過剩的情況,但為了維持各自原油出口份額,歐佩克堅決不減產,其影響是,等到同年11月歐佩克第166屆會議召開時,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已經從五個月之前召開會議時的104美元/桶跌到了69美元/桶,跌去了34%。問題是,2014年11月的會議照樣沒有在減產方面達成一致,油價隨后一直下挫至今年年初的接近40美元/桶,再次下跌了近40%。
近期12月4日,歐佩克會議再次沒有設置產量上限,而后高盛預計國際油價將跌至20美元/桶。美國對歐佩克持續擴大產量基本默許,沙特等歐佩克產油大國堅決不減產的背后,是美國主導的對俄羅斯經濟的制裁,目標不僅是降低俄羅斯整體收入水平,更多的是進一步體現美元在石油市場的定價能力。按照目前發達國家的原油儲備量,在影響原油供給方面,不亞于歐佩克,2012年3月,國際油價漲勢最快的時候,美國擔心影響到自身經濟復蘇,在歐佩克不愿增產的情況下,美國曾聯合法國、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等釋放原油儲備,油價在其后的兩個月里下跌了超過20%。
說白了,美國利用強大的政治和金融市場影響力,是可以做到讓整個資源市場為自己利益服務的,歐佩克這個組織,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可能是“致命”的,但對于美國來說,可能形同虛設。
為了應對來自市場、定價,以及國家間利益博弈等多方面的挑戰,中國在原油市場的戰略,已越來越清晰。
首先,大規模增加原油戰略儲備,提升應急能力的同時,保證階段性能源安全
增加原油戰略儲備量是一個趨勢,中國從2006年開始進行石油儲備,目標是能夠將石油儲備量提高至經合組織90天進口石油量的標準,目前的儲備量還不到25天的進口量(中國目前每日進口原油接近800萬桶)。有公開信息顯示,中國有至少六座新的戰略石油儲備地正在建設當中,總存儲能力在1.46億桶。
其次,擴大進口范圍,多點開花,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2014年,中國從俄羅斯的平均月進口量只有約275萬噸,相當于65萬桶/日,增長了近43%,而中國對沙特的進口,則出現近36%的下滑。根據協議2015年俄羅斯石油公司對中國原油供應增加1500萬噸。俄羅斯已逐步取代沙特阿拉伯,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國。
今年年初的時候,伊朗石油部長Bijan Zanganeh表示,一旦國際制裁取消,伊朗的每日石油出口量“可能幾個月內增加100萬桶”。6月份,伊朗與中國達成協議,伊方接受中方以商品和服務用于抵扣65%的對華出口石油款,剩余35%的款項以現金支付。中國正用更廣泛的進口渠道來分散過于依賴某個國家的進口方式。
第三,推出原油期貨、原油國際板,提升中國金融市場對原油的交易、定價能力
中國正在加快推進原油期貨上市,以及中國原油交易市場的國際化(推出國際板)。關于推出原油期貨,以及中國爭取原油定價能力的意義,我之前在《推出原油期貨的意義不亞于股指期貨》一文中有詳細描述。人民幣國際化最根本的目的,一是要讓更多的國際資產能夠接受人民幣清算和交易,另一方面是要推動中國金融市場對全球性資源、資產的定價能力,使其成為實現國家利益最重要的一個工具。
財經專欄作者黃金錢包首席研究員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