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2016年的資金面還是比較充裕,量化測算發現應該要多出3萬億左右。這樣來說,明年市場機會還是比較多的。
對于2016年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展望,與不少觀點相近。首先,2016年的經濟肯定會繼續下滑,中國就業沒有問題,GDP下行就不用擔心什么。
全國來看,經濟確實不好,特別是投資下滑明顯,但好在消費穩定。消費穩定來自于新的消費,比如交通通訊、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這是代表新經濟的部分,消費在升級,這也是我們未來的投資主體。
在所有成功轉型的國家,當經濟下一個臺階之后,下行的幅度都比較大,基本上是減半的。德國,從7.9%降到3.1%,日本從9.4%降到3.7%,韓國8%降到4.6%,他們是打五折,中國現在是打65折,不算太多。
經濟增長,是需要資金支持的。我們現在面臨的資金問題還比較嚴峻,央行也堅決支持經濟的“穩增長”,不斷降低資金成本,降準降息。但效果不如預期,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還是居高不下。明年來講,貨幣政策還會繼續寬松,財政政策也會繼續積極,提高財政赤字率、降稅,但這些解決不了問題。
有些數據我們看起來比較悲觀,但對資本市場來說,未必是壞事。做投資,我們要考慮2016年是否會爆發金融危機?我覺得還不至于。大家對這方面一直很注重,政府也在擔心,想方設法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包括股災政府出手,使市場可以平穩。這樣,我們股市的杠桿率得到大幅度下降,也沒有一家金融機構發生大問題。
中國的大問題在于企業債務過高。企業債務占GDP比重已經非常驚人。國有企業的債務余額達到77.68萬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6%。現在可以說85%的貸款給了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只解決了15%的就業問題。問題大的可能還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總體負債水平不算太高,但明年剛性兌付打破的壓力比較大,這就是面臨的問題。
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刻還沒有到來,中央要繼續加杠桿,中央政府的債務率比較低。國有企業,負債率很高,成為政府負擔,所以現在要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現在講得比較多的是“供給側改革”。到底有沒有新的含義?所有的改革,在10年前都提出過。現在為什么要重提?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就是重啟改革。現在再不改,問題拖不下去了。以前不改革,經濟還可以增長。現在不改革,不僅經濟難以增長,虧損率也越來越大。國有企業的虧損面已經達到了42%。再不改,可能會到50%以上,倒逼改革。
改革,又會帶來相應的機會。國企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這些方面對資本市場有利,這些改革都需要資本市場幫忙。比如怎么提高證券化率?怎么通過并購重組來使國有企業卸包袱、降低債務率水平?雖然經濟在下行,對資本市場來講,確實是迎來一個好的時期。
從供給這端來講,從銀行融資轉向了資本市場的融資。過去在經濟高增長的時候,利率高,銀行利差也大。現在利率低,銀行利差自然小了。利差一小,銀行的成本壓力就提升了。現在銀行也大量去做中介業務,和非銀機構合作。資本市場有信息共享優勢,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再加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總體來說企業向信息技術的發展,都能使我們的資金,從銀行端流向到資本市場。所以說,這方面也是具有促進的作用。
總體來看,2016年的資金面還是比較充裕,量化測算發現應該要多出3萬億左右。這樣來說,明年市場機會還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