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在進行閃電式擴張時 需要注意的16件事

    這篇文章匯集了斯坦福創業課程“技術驅動的閃電式擴張”的干貨,比如何時可以開始考慮規模化,公司在擴大規模時需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如何進行招聘,文化對公司的意義等等。

    從2015年9月到12月,斯坦福創業課程“技術驅動的閃電式擴張”結課了,以下是我從教授和嘉賓身上學到的16個重點,教你如何擴張一家公司。(在此之前,鈦媒體還發表了斯坦福創業課上的個案分析,例如《斯坦福創業課:Google的擴張戰略與人才管理》等).

    1. 閃電式擴張是什么?

    Reid Hoffman:Greylock合伙人, LinkedIn創始人

    Reid Hoffman: 閃電擴張來自BLITZKRIEG,二戰中的德軍發起閃電戰,這里就引申了一下。在此之前,所有戰爭都依賴供給后方,只有當供給跟上才能去擴張你的前線-那么這就會有個最大速度限制。閃電戰的創新在于摧毀了供應鏈,你能帶上的就是自己小命去快速進攻,放棄后面的落后供給。戰斗要么贏得轟轟烈烈,要么輸得精光。如果你輸了,你會沒有后方而犧牲。所以就像一場賭博。

    創業公司也是,當你決定去擴張,這時你是鉚足力量和財力要去擴張時,如果你做錯了,這就很痛苦,因為公司很可能因此死掉。

    2. 創業的建議不會適用所有階段

    Reid Hoffman: 取決于你是在什么階段。

    在3-4人的創業公司,15人的團隊,往往不同于100個人的組織。這一階段行得通的到下一階段就不行了。

    Marissa Mayer:CEO Yahoo, formerly of Google

    Marissa Mayer:Eric 說過,在規模化的不同階段1,10,100,1000人,每個流程都會被打破。你需要每次去改變流程去適應規模化。比如招聘,代碼部署等方面都在變。只要我們往前走一步所有事情都得重新考慮。

    3. 規模化最重要的是考慮什么時候進行

    Reid Hoffman: 從有個主意到直接進行規模化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就去大張旗鼓,那么你公司就死定了。對于公司而言進行規模化的主要原因是競爭。

    John Lilly:Partner at Greylock, former CEO of Mozilla

    John Lilly: 在OS1和OS階段,競爭沒那么重要,因為市場機會還不明顯。當你進入到OS3-其他公司也看到你能看到的機會,這樣就是競爭大戰的時候。

    Brian Chesky:founder and CEO of Airbnb

    Brian Chesky: 前面兩個階段比較容易。第三個階段是當別人能看到你做的也像去復制你并摧毀你。外部的威脅是競爭者和政府。Samwer Brothers(早期主要競爭者)的禮物是讓Airbnb去快速擴張。我們從一個美國公司到一個國際化組織只用了1年。

    4. 在找到產品市場合適點前要慢速

    Sam Altman:President at YCombinator

    Sam Altman: 我們看到最好的創業公司都是初期招人少并且慢的。而最糟糕的創業公司往往會說,“我有十個員工,我是不是很厲害!”如果你有員工,就會有burn rate資金消耗率,在今天的市場上這個消耗率會很高。這些事情很重要,但唯一必要的是當你準備好規模化-你沒準備好也不需要它們。

    比如:Aribnb用了九個月才招到第一個人,Dropbox花了足夠長時間去招人,Stripe花了6個月才招第一個。

    Eric Schmidt:former CEO of Google, Executive Chairman at Alphabet

    Eric Schmidt: 保持小巧,當你到達某一點開始工作,就去快速增長。

    Patrick Collison:founder and CEO at Stripe

    Patrick Collison: 我們在招人時候就是花了很長時間。在開始6個月我們才招了2個人。下面的6個月我們招了3-4人。我們有一些長達幾周的交流,很多人就不想來了。

    5. 關鍵事情其實只有那么幾件

    Reid Hoffman: 創業階段總是在救火。這時關鍵是知道哪些火重要必須去澆滅二有一些繼續燒也沒事。你需要集中在最核心的事情上。比如分析報表,數據管理,在沒人關心你產品的情況下是不重要的。在第一階段,讓人去關心你的產品比其他指標更重要。

    6. 為了擴大規模,往往要做非規模化的事情

    Brian Chesky:PG給我們路線很多指導。最重要建議就是有100人愛我們 > 100w人喜歡我們。

    硅谷有個風氣,當你做app你總是期望病毒增長去達到百萬級用戶。這是最不切實際的想法,而相對來說,讓 100 個人真心喜歡你的產品才是真實可靠的評判標準。

    我們沒有辦法讓100萬人在airbnb上,但我們可以做到100人熱愛我們。這就是保羅·格萊厄姆曾經說過的 「潛下心來做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來撬動增長的齒輪」。讓100人愛上你也很難的-讓人去喜歡你很容易。

    在YC,我們從山景城到紐約,我們去見每一個房主。我們住在每一個房主家并寫上第一個評論。我們還幫他們拍照片因為那時候iphone沒出來,很難將照片傳到電腦中。

    Nirav Tolia:Nextdoor CEO和創始人

    你是如何找到這些如此融入到他們的社區的人的?

    Nirav Tolia: 我們從詢問我們所有的朋友開始,我們一開始做的是不會規模化的事。我們問是否可以發送你的駕照給我。或者,我們是否可以獲得業主協會的花名冊,逐一檢查。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完全手動做的,我們卷起袖子干,那是很繁瑣的工作,絕對不會是可擴展的,我們知道。我們只是在噪音中尋找信號,然后系統地用技術來讓事情自動化。

    早期的時候,我的聯合創始人Sarah會打電話給已經開始的這些社區,這些社區只有5個人,她會打電話給那個人,讓他邀請更多的人。

    我們今天還在做相同的事情,我們把員工分到不同的產品團隊里面。我們有設計師,產品經理,5/6個工程師,1個分析師,讓他們嘗試模擬Nextdoor在早期的樣子,做一些不會規模化的東西。舉個例子,最近我們在Nextdoor啟動一個功能,就是按需尋找保姆。當我們試用這個時,這個我們已經在帕洛阿爾托和幾個其他社區中試用,我們讓團隊成員走遍帕洛阿爾托,試著找到保姆來注冊該服務。

    很明顯,這不是我們長期這樣做的方式,我們可以測試需求的程度,需求和供應相比配。

    我們吸引用戶程度一直很高:41%的會員每隔一個星期至少使用Nextdoor 3次以上。直到用戶真的被吸引到我們的產品之前,我們都沒有考慮規模化我們的服務。這就是谷歌所謂的牙刷測試(Toothbrush test): 你能不能生產出一種產品讓消費者每天都需要使用?

    7. 為何擴張是在第一位的?

    Allen Blue:LinkedIn 聯合創始人和產品戰略VP

    Allen Blue:150人是可保持穩定的社會關系的數量。一旦你的公司超越150人,你不可能認識公司所有人,協調變得有挑戰性。OS3公司需要牽引力,要么有收入或能看到收入流的來源。在協調方面的挑戰使得公司需要擴展,并支持更大的組織。

    8. 擴張的第一步是把團隊由一變二,分為產品團隊和支持團隊

    John Lilly: OS1與OS2最大的不同是搭建團隊。團隊可以拆解成兩個領域:

    1. 團隊一:集中在工程,產品,設計,增長;

    2. 團隊二-集中在防御和支持:辦公室、法務、PR、 顧客服務、銷售、運營、HR、招聘。團隊二的建立就是為了去支持產品和用戶的增長。

    9. 招聘是規模化擴張的第一優先級

    Eric Schmidt: 有個比其他的人更好招聘的方法,就是把文化植入到招聘,你需要找有一些成績、適應壓力的。

    Diane Greene:founder and former CEO of VMware

    Diane Greene:在開始招聘很難。一開始VMware的idea沒有定義好,讓別人加入就很難,每次招人都不簡單。當VMware擴張時候,一個月招了100人,其實當你規模變大就容易招聘,但你不要降低標準。

    Jeff Weiner:CEO of LinkedIn

    Jeff Weiner:在一些方面招聘過程是相同的,其他方面也截然不同。當你有15人,你團隊一個人就可以負責做招聘。當你試圖招150人,則需要專門的招聘人員。當你試圖招1500的人,你需要來源方,招聘,調度,管理和人員支持這一整個群體。招聘背后機制在每個級別上變的更復雜。

    不應該改變的是你的文化和價值觀。高增長的公司出軌是當他們需要150至300人增長還要跟上競爭步伐,即使他們已設置很高的招聘標準,他們就開始妥協。

    10. 判定人才的框架

    Shishir Mehrotra:former VP at YouTube

    Shishir Mehrotra:需要對人才有個判斷的框架,然后去決定個人的級別。X軸是這個人能力能做的,Y 軸是一個員工能夠應付的自我管理程度。例如,PSHE:經理需要指出問題,給一個初級方案,再建議指導,你的工作就是基于指導完成。PSH:給你一個產品和初級方案-你去解決。PS:給你問題你去想怎么解決。P:給你一個指標,你自己去發現問題。

    有人把這稱之為領導能力,而 Shishir 則喜歡稱之為“培訓之輪”(training wheels)。對于員工來說,問題是:在沒有任何“培訓之輪”的情況下,能夠為某個員工安排的最大覆蓋面和工作指責是多少?

    還有就是學習不是線性的。典型的是慢慢增加半徑范圍,其實不是范圍而是你如何做工作的。有些人可以在最后成長很快。

    在YouTube的夢之隊。你問員工,當你從頭開始搭建團隊,你想先招誰?將所有團隊搜集到的信息綜合,將每個員工分成三組:

    第一組,“牛逼組”(awesome bar),這些是你要圍繞打造團隊的人,也是你要投入時間的人(讓他們覺得有價值,將他們在不同團隊中輪換,給予激勵).

    第二組,“打工組”(hire bar).

    第三組,“別干了組”(dont hire bar),這些人可能你不會再請了。

    在面試時候,他們采用4-5人作為招聘標準參考。招聘員工來干活容易,但保持在一個高的招聘標準才是非常困難的。

    11. 記住即使在規模化下,偉大產品往往誕生于小團隊

    Eric Schmidt:我看到很多相同的模式,即偉大的產品通過小團隊來做到,其中有卓越領袖,去掉一些非核心需求,在高強度高壓下工作,做出一些產品。小團隊真的可以行動并改變世界。在google的10年我工作過的成功項目都是從1-2個人的idea開始。比如Windows從一個人開始,UNIX從2個人,Java一開始一個人,Gmail 2個人,Android是小團隊,Linux是1個人。

    12. 從外部招人還是從內部提拔?

    Reid Hoffman:應該是內部和外部相結合。如果都是內部的人,除非你有很多的規模化體驗。很少人有這種后期經驗。如果都是外部的人,你會失去那些關心問題的忠誠的人,他們一周工作100小時。創始人要做好兩者之間的平衡,承認他們的強項和弱點。外部人(投資/董事會)可以幫助和批判他們。

    Mariam Naficy:founder and CEO of Minted

    Mariam Naficy:如果我長遠看,人們總是從內部成長,但需要幾年。這是為什么你需要建立最強的唯一的領導。我們從外部找來的高層通常設在一些沒有獨特經驗的地方,比如財務和HR.

    而在經驗的地方,我們眾包領域就是從內部提升。我們不能從外部找人去培訓因為他們不能理解所學到的。我們的藝術總監和文具總監都是從內部成長的。我們財務副總,人力副總都是外部請來的。

    我們現在有很強的資本讓大家去成長。我們招聘外部顧問幫助提建議和提升管理層。對于藝術總監和文具總監,我們找零售業的資深人士去指導他們。他們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建議。

    Elizabeth Holmes:founder and CEO of Theranos

    Elizabeth Holmes:當你快速擴張時候公司大多數人都是新人(你有100人需要在12月內增長到200人,50%的人是完全新的),通過內部提拔,你會讓文化繼續保持。

    Marissa Mayer:可以分成3組:人才收購,功能收購,戰略收購。

    人才收購可以帶來非常棒人才。這些人可以團隊合作并且跑的很快。Yahoo就收購了很多團隊去幫助Yahoo重新設計APP和實施移動戰略。

    13. 強大文化

    Marissa Mayer:從Brett(之前最早APM后來是Facebook CTO)說,當你在Google,即使你不穿任何標志衣服,你還是知道你來自Google,Facebook也是如此。這就是DNA,基因決定你的行為也很難注射新基因。文化就是公司的DNA.

    Brian Chesky:“在Airbnb的各個家里住了一年”這個信息這給團隊傳達了什么信息呢?就是在 Airbnb 工作并不是項單純意義的差事,它更是一種使命,一種召喚,你能帶來共享文化,讓人們相信你正在開創的事業 。這不僅僅是一個網站,一款 App,一個系統,一個屏幕,而是一份使命,打造一個全新的世界。而這只有你和你的產品朝夕相處才能夠實現。沒有好的或者壞的文化,但有弱和強文化之分。我希望有強文化,一個分享的使命,一種分享的做事方式。

    Reid Hoffman: 當你到一定規模,仍然去堅持文化的?

    Brian:我跟以前一樣做很多文化相關活動,我會讓一些人代表我去做。我以前做所有的面試,現在我去選面試官,建立內部循環去培養面試官。我以前跟每個新員工one on one,現在是周會,也為國際招募錄制視頻。我也在每晚給整個公司寫信,不是什么戰術email而只是一些想法。在規模化時候你需要持續去做重復事情。規模化的文化就是不斷重復那些重要相關的東西。

    Jeff Weiner:最重要的是要對文化有一個共同的理解。文化是企業的集體人格,包含公司里面的人。文化不只是你是誰,而且是你想成為誰。它為公司提供一個要達到比今天更好的理由。

    文化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你不通過走去走,不通過練去練,人們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紙上談兵。這很容易在你的公司墻上畫出文化和價值觀。如果公司的領導不遵循價值觀,沒有遵循價值觀來招聘,沒有通過這些價值觀來來評估業績 ,文化很難形成。所以為了確保人們相信你的價值觀和文化,你必須讓組織中的所有人去強化它,招聘和獎勵。

    Reed Hastings:CEO of Netflix

    Reed Hastings:從1997年成立到2002年上市,Netflix目標就是希望不破產。在2000年,融資易如反掌,到2001年,Netflix裁員1/3(從120到80人),只有盈利部門才能生存。Netflix看的比成功更重的是價值,跟聰明人用一種高效方式工作。裁員之后,生產力更高,我決定要不每年裁人1/3。通過這種來強調人才的密度。經理決定要不要留下員工,如果不想留住,就給員工豐厚的補償金。當Netflix上市有150人,人們擔心Netflix上市了,事情會一團糟,沒人愿意承擔風險。Netflix哲學是給員工自由。如果你想用最少的規矩去實施,用情景管理而不是流程控制。

    14. 與100人以上溝通很困難

    Patrick Collison: 150人是一個坎。我們不得不采用正式而直截了當的溝通方式,盡管這種方式非常的不自然。比如我們開始說“這是我們第四季度的三個重點”。不過你換一個角度想,創業公司的環境本身就不自然,每過一年你的社交圈就要增加50%到100%,當我們坐在一起討論的時候,一半的人去年都還沒有加入Stripe。這樣的好處是,新加入的人會帶來新的想法,引發之前已經結束的討論,壞處是,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給新人解釋之前的討論。

    John Lilly:我意識到CEO需要很快學習,但公司各個層次不能吸收這些變化,所以我需要不斷的交流讓大家都能保持一致。CEO說一些話是他們想去讓組織去做同樣的決定,不管他們是不是在一個屋子里。這很難,每個新員工都沒有足夠時間和你一起工作。當組織帶來越來越多人,CEO說的話在有些人聽起來很棒,但有些人認為完全是說外語。CEO每天都要學新東西,當組織變的越來越大,你沒有足夠時間來通知每個人。

    我給Mozilla的規矩是:只有簡單的一些語句;重復這些語句;如果我需要改變它,并且確認這是大的改變,就讓大家知道這個改變;不斷重復。

    Diane Greene:當我們變大后就給大家發Email。我們周一高管會議-把組里面事情寫下來,特別是其他組應該知道的。我讓每一個高管在周日9點前寫好,我把這些放一起,寫上我的批注,強調重點,然后再把它給其他組發。這個報告可以給其他人分享,最后每個組都有類似的周報,這讓大家知道其他組的情況。

    Marissa Mayer:喜歡Eric在google的操作方式:周一是高層會議:上周工作,這周要做什么,跨部門團隊如何工作;周二周三:深入具體產品發布和運營;周四是One on ones;周五全體大會:讓公司每個人可以發問,理解我們思考過程。

    Jeff Weiner: 當你公司只有15人,如果你想開全體會議,就直接說“讓我們在這談吧。”當你的公司有150人,你得叫大家到食堂留點時間去開。如果是1500人,分布在多個地點,你就不能去食堂了。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我開始的時候就擠在食堂。現在,我們在世界各地的30個城市在不同的時區廣播我們全體大會(部分用錄制觀看).

    這些會議是無價的,因為我們可以:每隔一個星期都是重復我們首要任務;我們工作的閃光點,突出我們要加強的工作;我們發現哪些環節是不行的 .

    15. 從解決問題到教練

    Jeff Weiner:創始人往往是善于做事的人,所以他們希望解決問題,而不是指導人們解決這些問題。但問題是當創始人替員工解決問題了,他們會繼續回來找創始人來解決問題。你需要教員工去解決他們自己問題,接著你去培訓更多教練,這才能做到真正的規模化。

    16. CEO在閃電式擴張中的角色

    Eric Schmidt:我的職責是在混亂中進行管理,建立良好的環境。

    Patrick Collison:CEO的工作有三塊:戰略和文化(除了CEO/創始人沒有誰能影響到這種高度);選擇高級管理角色,這些人是領域里面比你更好的專家;選擇產品,CEO可以成為產品的領頭人,或者領導產品的某個方面。

    Mariam Naficy: 開始的時候事無巨細我都要了解。現在我不需要知道每件事的來龍去脈了,對我一個細節狂來說這樣做很難。

    說到判定優先級的辦法,就是增值,因為沒有現金儲備,所以盈利增值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每件事的重要性都以是否可以推動盈利為準繩,我們會挑最有可能盈利的事情來做,當然是在不損傷這個品牌的前提下。

    剛開始的時候我很注重營銷,兩三年以后就管得少了,現在更是根本不管這一塊,而更多的放在產品跟戰略這些上面。成長型公司總是渴望尋找下一個產值增長點以及下一個新產品。當你找準了產品市場以后,下一個難關就是產值的增長跟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可能是開發不同的垂直市場或者是不同的地理位置。

    雖然我不需要事無巨細地了解公司情況,但是擴張企業還是非常消耗我的精力的。對于無須管理的地方我依然要給他們制定目標,同時需要跟蹤他們完成的情況。如果事情進展的順利我就無需擔心了,不過我可以一眼看出哪里出問題了。

    Brian Chesky:在找到產品市場合適點后,我集中在招聘、戰略和文化這幾部分的工作。

    Marissa Mayer:從Eric學到的是高管先要冷靜思考而不要盲目去因細節事情而被糾纏。CEO不去編程,不做產品也不設計。CEO職能不是說去設置方向,而去保障公司團隊運行,為他們掃除障礙。應該聽取大家意見并幫助清掃路徑讓團隊更高效。

    Reed Hastings: 公司不同階段也不同職責,在開始幾年,你要做所有事,客戶,投資人等,你需要用人才和勤奮來彌補。當你有50-100人,你可以把管理風格做的戰略化。Netflix花10%收入到市場上,做到更大的時候放在愿景、鼓勵和文化上。但你不能做太過分,否則你自己累垮還讓大家都很累。

    Jeff Weiner:里德給我分享的是,硅谷最有價值的公司都是做產品的人在當領導。你可以是一個產品經理、工程師、產品設計師,或有一個很好的對產品的感覺。硅谷公司通過自己的產品創造價值,史蒂夫·喬布斯,扎克伯格,杰夫·貝索斯,伊隆·馬斯克,這些人都是把產品放在第一位的。杰夫·貝索斯把亞馬遜成為了今天花了很久,我喜歡他說的名言:“亞馬遜不是一家書店,這是所有客戶的存儲”。

    熱詞搜索: 件事|需要注意|公司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的性色视频| 天天摸日日摸人人看|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片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欧美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中国毛片免费看| 月夜直播在线看片www| 伊人五月天婷婷| 日韩毛片基地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的动态图1000|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网站| 手机在线视频你懂的| 无遮挡很污很爽很黄的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网|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真实的和子乱拍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x|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日本在线观看a| 在线一区免费播放| 久久人妻内射无码一区三区| 电车痴汉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特黄aaa大片|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香港国产特级一级毛片| 女人把私密部位张开让男人桶|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练瑜伽的时候进入|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污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 国产色视频一区|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