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今年外貿表現不給力的質疑,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昨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予以了否認,他認為,外貿雖受外需乏力、國內投資放緩、人民幣升值等多種因素影響,但根據已掌握情況來看,年底我國仍將拿出5張“漂亮”的成績單。
針對中國今年外貿表現不給力的質疑,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昨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予以了否認,他認為,外貿雖受外需乏力、國內投資放緩、人民幣升值等多種因素影響,但根據已掌握情況來看,年底我國仍將拿出5張“漂亮”的成績單。
“總體而言,我國外貿發展依然給力。”沈丹陽表示,中國依然是全球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一貿易大國地位,而且我國的國際市場份額已由去年底的12.4%提升到目前的13%左右,占全球出口市場份額明顯上升。而且,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外貿仍保持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度,預計全年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約為12.3%。在沈丹陽看來,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正逐步優化,跨境電子商務出口增速超過30%,市場采購貿易增幅超過70%,帶動了大量中小微企業的出口,已經成為了新的外貿增長點。
然而,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形勢嚴峻,進出口連續數月出現同比負增長。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1-1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7.8%,而眼下距離年底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年外貿負增長幾成定局。
對此,沈丹陽也并沒有全盤否認,在他看來,外需乏力是導致我國外貿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今年很可能是除2009年以外全球貿易降幅最大的一年,而商務部也從近期的調查中了解到,企業普遍反映今年全球市場需求比2009年金融危機時更加糟糕。外需乏力的另一個原因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沈丹陽指出,1-10月我國共遭遇21個國家(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65起,涉及金額58.3億美元。
另外,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來,進出口數據表現不如預期,既有國際市場的原因,也反映出在我國外貿轉型升級中,傳統優勢逐漸消失與新興優勢形成之間存在時間差。“目前,低端制造業紛紛外遷,中國正在中端制造業、電子產品、工程機械等行業培育新的競爭力,未來如何從中端往高端走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