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2月18日公布了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從數據看,11月份房價漲幅略有擴大,一線城市特別是深圳同比漲幅明顯,城市之間的分化仍在繼續。
國家統計局12月18日公布了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從數據看,11月份房價漲幅略有擴大,一線城市特別是深圳同比漲幅明顯,城市之間的分化仍在繼續。
深圳二手房同比漲38.9%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1月,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與10月相比價格下降的城市有27個,上漲的城市有33個,持平的城市有10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2.9%,最低為下降0.4%;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9個,上漲的城市有21個,同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是深圳,為44.6%,最低為下降5.6%;北京的漲幅為9.6%,上海漲幅為15.4%。
二手住宅價格變動情況顯示,今年11月,與10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二手住宅價格下降的城市有16個,上漲的城市有40個,持平的城市有14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1.9%,最低為下降0.7%;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37個,上漲的城市有32個,持平的城市有1個,同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也是深圳,為38.9%,最低為下降9.4%,北京的漲幅為19.1%,上海的漲幅為10.8%。
針對11月的房價數據,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解讀稱,政策效果不斷顯現,房價環比上漲城市增加,漲幅有所擴大。他說,今年以來,中央陸續出臺了包括降息、降低首付比例、公積金政策調整等一系列房地產優惠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銷售,政策效果持續顯現。
區域性過剩
值得注意的是,從統計數據來看,樓市的區域分化還在繼續。11月70大中城市數據中,同比價格變動分化尤為明顯,其中漲幅最高的城市為深圳,高達44.6%,另外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大城市同比漲幅也均在10%左右;而同比降幅最大的則為廣東湛江,降幅5.6%,另外錦州、丹東、襄陽等三四線城市同比降幅也多在5%左右。
區域性過剩的問題已經受到業界和學界的普遍關注。日前,在“中國寫字樓綜合體發展論壇第十二屆年會”上,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副會長朱中一表示,目前房地產市場面臨的四大挑戰:第一是房地產市場存在著區域性、結構性、階段性過剩,一些三、四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去庫存還需要一定時間,其次是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第三是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還不夠清晰;第四是資源能源環境的制約和房地產項目開發建設方式傳統粗放,品質性能有待提升。
庫存壓力下,樓市政策未來將如何調整?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偉日前在演講中說,未來十年中國房地產的規模還是很龐大,但那個龐大的市場主要是更新改造率支撐的房地產市場,而不再是不斷擴大的市場。他預計,未來五年不會有任何不利于房產的政策出臺,各種政策一定會促使房地產泡沫平穩著陸,不給經濟帶來系統性風險。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12月18日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從11月數據來看,整體房地產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基于這一壓力,近日中央提出“房地產去庫存”,預計2016年將有更多刺激房地產的激勵政策出臺。
除了區域分化,在城市內部,也出現了不同類型產品之間的成交分化。如首都北京,11月北京90平米及以下中小戶型環比與同比均出現下滑,而90平米以上戶型則均出現上漲,其中90平米~140平米中大戶型產品同比漲幅10.4%,而144平米以上的大戶型產品同比漲幅更是高達16.5%。對此,郭毅認為,這是由于北京住宅目前的變革特征所引發,其中90平米以下戶型摻雜大量自住房產品,因此拉動整體區間價格;而另一方面由于北京市場的“價格豪宅化”傾向,考慮到不同購買階層的需求熱點,高價項目不得不通過打造大戶型產品來吸引中產階級的購買熱情,以致大戶型產品價格上升明顯。
三四線城市過剩,一線城市競爭激烈,這些市場變化也給開發商帶來了新的挑戰。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張鵬日前在北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房地產市場面臨高聚焦、高分化、高淘汰、高增長形勢,房地產企業在今后發展的路徑,要做到“藍綠相間”,要有自己的核心專長,也要用新的思考方式、新的商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