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省份“保工資”真相】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財稅改革作為推進全面改革的重要抓手,被寄予厚望。但實地調研顯示,財稅改革落地效果有待提升,層層下達稅收指令,并以此作為稅務官員重要考核指標的現象仍在;基層財政很脆弱,自有可支配財力不夠,推出一些需要財政支付成本的改革,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等,使得財政愈發捉襟見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財稅改革作為推進全面改革的重要抓手,被寄予厚望。但實地調研顯示,財稅改革落地效果有待提升,層層下達稅收指令,并以此作為稅務官員重要考核指標的現象仍在;基層財政很脆弱,自有可支配財力不夠,推出一些需要財政支付成本的改革,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等,使得財政愈發捉襟見肘。
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五六個省份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財政形勢嚴峻。
政府收入增速下降,在整個國民分配體系中比重下降,從結構調整的角度來說絕對是件好事。但短期來看,經濟下行壓力仍大,后續地方“穩增長”仍要依賴財政投入,部分地方財政收入增速的陡降,也容易醞釀風險事件。
從8月份開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和副所長蘇明、王朝才、白景明帶隊,分別到東、中、西部幾個典型省份和東北地區調研。12月17日,財科所在北京發布了調研的部分成果,地方財政經濟運行的現實情況得以呈現。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部分數據比較驚人。比如山西2014年約有一半縣級政府財政負增長,2015年這一范圍擴大到72%。2015年上半年,已經有兩縣出現欠發工資的現象。東北三省今年財政也是大幅負增長,在上級財政支持下,當前雖未出現大面積拖欠工資問題,但形勢嚴峻。
在全國債務風險可控背景下,部分地區債務規模膨脹很快。有些基層政府,2014年底債務余額約為2011年底的六倍,即三年時間增長了五倍。經過幾輪債務甄別,有些地方調研結果顯示,審計核定的數額并沒有覆蓋全部債務,2015年充分考慮的3.2萬億置換債券額度還不夠用。后續,置換債券和新增債券的額度都有望進一步增加。
財稅改革作為推進全面改革的重要抓手,被寄予厚望。但實地調研顯示,財稅改革落地效果有待提升,層層下達稅收指令,并以此作為稅務官員重要考核指標的現象仍在;基層財政很脆弱,自有可支配財力不夠,推出一些需要財政支付成本的改革,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等,使得財政愈發捉襟見肘。
財政收入形勢一片大好時,地方缺少改革的動力;財力有限的背景下,要求財政支出更有效率。財政短收、剛性支出壓力大、債務風險等諸多問題糾結在一起,都要求財稅改革有更切實的動作。
此外,公共投資、公共服務供應、產業調整等,財政難以獨撐局面,將更多利用PPP或產業基金模式,民間資本的機會將增加。
資源省份“保工資”
不同的產業結構布局、經濟財政穩定性、政府治理能力等,使得不同地區在財政收入上反應不一。
部分東部發達省份,產業轉型取得一定成果,房地產市場有所回暖,經濟財政形勢轉好。中西部省份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速下降明顯。而一些資源省份,則陷在低增長、負增長的泥潭中。
如貴州,2011-2015年上半年貴州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44.8%、31.2%、19%、13.3%、5.3%。綜觀幾年數據,曾經收入高歌猛進的貴州,增速回落明顯。
相對平穩的省份,如河南。2011-2015年7月份同期,河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分別為24.6%、18.5%、18.4%、13.4%、8.4%,增速在不斷下行。
而典型的資源省份,如山西,更早受到經濟的沖擊。2011-2015年上半年,山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分別為25.14%、24.97%、12.22%、7%、-7.8%。
山西基層政府財稅收入下滑情況更為嚴重。2014年,山西省119個縣(市、區)中,有57個縣級政府(占比約為48%)公共財政收入為負增長,其中18個縣下降幅度達到20%以上。今年上半年,山西省9個市、86個縣(占比達72%)財政負增長,50個縣收入降幅達到20%以上。
財科所調研報告顯示,這119個縣政府中,古交市和大同新榮區欠發當年工資。古交市欠發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5、6兩個月工資,欠發金額7000萬元;大同新榮區欠發在職及離退休人員6月份工資,欠發金額1800萬元。山西其余縣政府雖按時足額下發工資,但往往多依靠專項款。
報告指出,財政收入持續下降,財力緊張是兩縣欠發工資的主要原因。全年來看,后半年縣級財政支出壓力將更大,保障縣級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的任務更加艱巨。
山西省財政廳廳長武濤在年中預算執行報告中指出,山西財政收入收入降幅深、范圍廣為近年來所罕見,“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難度進一步加大。
東北三省也未能幸免。調研報告指出,在上級財政支持下,調研的遼寧、黑龍江雖未出現大面積拖欠工資問題,但形勢嚴峻。長此以往,個別縣、鄉拖欠工資問題將不可避免。
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銷售回款難,部分資金鏈斷裂,欠稅不斷發生。如,山西省上半年,地稅欠稅余額為53億元,其中新增欠稅約15億元。
重壓下的基層財力
我國基層政府財力脆弱,并非新鮮話題。早在2005年,曾出現普遍的縣級政府發不出工資的現象。近些年,中央、各省出臺相關政策,較大程度改善了基層政府財力運轉不開的局面。
這輪經濟下行,基層政府仍是首當其沖。基層政府民生支出任務重、供養人員多、可靈活支配的資金有限,容易出現財政缺口。
以山東省滕州市為例,2015年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和財政專戶資金,綜合財力預算為49.2億元。其中,工資性支出、機關經費和市級對鎮街增資轉移支付等支出預算為24.4億元,占綜合財力的49.6%;教育、社保、醫療、農林水、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民生必保支出23.1億元,占比47%;剩余財力僅有1.7億元,這些資金要覆蓋預備費、債務還本付息、其他項目安排等。
伴隨一些改革政策出臺,財政支出任務多集中在基層政府。如2014年,中央推行增加財政供養人員工資改革,縣級財政將進一步承壓。
山西縣級政府財政供養人口有117萬,占全省的70%。調研報告初步預計,縣級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調整及離退休費要增加66.8億元,縣級地方津補貼提標需增支50.6億元,鄉鎮工作人員工作補貼增支10.2億元——總計127.6億元,缺口額預計為115億元,占比90%。
此外,薪酬調整對被調研縣級政府支出影響較大。根據2014年數據,廣西全州縣若上調工資預計增加支出5.4億元,當年該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23.9億元,上調工資的支出占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甚至高達22.82%。
針對上級政府項目,基層政府要有配套資金投入,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地方財政的壓力。新預算法通過之后,為緩解基層政府“被動埋單”、財力緊張的局面,明確規定“上級政府在安排專項轉移支付時,不得要求下級政府承擔配套資金”。
調研發現,地方政府進行專項配套資金的現象仍不少。比如2014年桂林市各區縣政府分擔中央專項項目投入資金,在項目資金總額中,占比區間為9.61%-44.52%不等。
其中,全州縣2014年配套中央項目的資金投入,占當地一般公共財政預算可用財力的11%,而該縣可用財力中78.8%為人員經費支出。因為對中央項目配套資金的投入,影響了當地其他改革的財政投入。
財稅改革打折扣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2014年6月份獲得通過之后,財稅改革動作在加快,如新預算法的通過、地方債券的置換和發行等。但財稅改革期望達到的效果,在實踐中也有諸多折扣。
比如,仍存在稅收任務指標。新預算法中明確指出,應該依法征稅,堅決不收過頭稅。若按照過去指標征稅,往往會產生“順周期”調控的效應:經濟下行,往往會增加企業稅費負擔;經濟繁榮,往往收稅不足,進一步刺激經濟。
調研報告指出,實際工作中,稅務部門和地方政府仍每年初逐級下達征稅任務指標,而且層層加碼。不同于以往指令性指標,現在稅收指標帶有“指導性”,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指導性”指標實際又帶有指令性色彩。這項指標在稅收政績考核中的重要指標,有些地方實行一票否決制,連續2年完成不了,一把手會被免。
再比如,基層政府財力比較脆弱,部分原因在于“上級政府專項轉移支付,不得要求下級政府配套”未得到有效貫徹。
基層政府財力脆弱、基層債務風險較高等,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財力和事權不匹配。基層自有財力不夠,也使得其他改革難以推進,比如旨在改善地方政府“短期行為”,引入的中期財政規劃,在地方往往難以落地。
報告指出,重大改革和政策的頂層設計在中央,地方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此外,地方財力很多來源于上級政府轉移支付,也使得地方可支配的財力規模存不確定因素。調研縣級政府,對上級財力的依賴程度不一。高者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為6.19,即地方每花6.19元,來自當地的收入為1元;低者有1.51,即地方每花1.51元中,就有1元來自當地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