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已滿一年。記者采訪各地南水北調辦及相關專家了解到,通水一年來,此項工程在提高供水保障率、生態修復和糧食安全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已經初顯,而通水后期仍需加強水資源合理調配及高效利用,讓工程發揮最大效能。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已滿一年。記者采訪各地南水北調辦及相關專家了解到,通水一年來,此項工程在提高供水保障率、生態修復和糧食安全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已經初顯,而通水后期仍需加強水資源合理調配及高效利用,讓工程發揮最大效能。
――提高供水保障率,沿線城市3800萬人受益
為緩解北方嚴重缺水問題,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去年12月正式通水。一年來,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江水,被輸送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地人口密集城市,為這些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從南水北調中線建設管理局了解到,截至12月12日,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分水22.2億立方米,工程運行安全平穩,水質穩定達標,惠及沿線十幾個大中城市3800萬人,提高了沿線城市的供水保證率。中線工程通水后,沿線城市的供水保障率可從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水平。
深受缺水困擾的北京,多年來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維持著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資源量僅100立方米。北京市南水北調辦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超過8億立方米的“南水”流入京城,占中線工程調水總量的三分之一?!澳纤备采w中心城區、豐臺河西地區及大興、門頭溝等新城,占北京城區自來水日供水總量60%以上,受益人口約1100萬人。
南來之水也改變了天津供水格局。天津由過去單一引灤水源變為引江、引灤雙水源,“南水”供應天津中心城區、環城四區及濱海新區等地,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占全市自來水供水量五成以上,超過常住人口數量一半的天津居民從中受益。此外,河南、河北17個地市26個縣也得到江水潤澤。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主任孫國升認為,由于南水北調來水注入,北京的缺水壓力得到有效緩解,中心城區城市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至1.2,有力保障了首都用水安全。
目前,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也已通水,西線仍在規劃中。記者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獲悉,若東、中、西三線全部建成,供水區可控制面積高達14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5%,受益人口大約4.5億人。其中,中東線一期直接受益人口1.1億人,間接受益2億人。
――緩解生態壓力,地下水下降趨緩
專家分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除供水效益外,其生態效益也十分顯著。通水一年來,沿線各地過去一直被城市發展擠占的生態和農業用水也得以返還,配合壓采地下水及補水措施,城市水生態功能正逐步恢復。
長期靠抽取地下水滿足人口增長與城市發展的北京,近10年來地下水累計超采量超過37億立方米,大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生態環境堪憂。1998年相比,北京平原區地下水位下降了12.8米,每年地下水下降近一米。
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江水進京后,北京地下水開采量逐步減少,尤其是應急備用水源地開采量大幅減少。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地下水開采量比去年同期減少0.95億立方米。
同時,借助“南水”,北京還重點回補了多年來超采嚴重的密云、懷柔、順義水源地,同時向城市河湖補水,使補水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12月初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北京平原區地下水位下降速率降低,部分區域地下水位呈現回升跡象。其中,平原區地下水位由近年來年均下降1.0米減為下降0.46米,密懷順水源地地下水位由年均下降3.7米減為下降2.1米。
天津市南水北調辦介紹,通水后,天津市城市生產生活用水水源得到有效補給,替換出一部分引灤外調水和本地自產水,有效補充了當地農業和生態環境用水。目前已累計向景觀河道補水近4億立方米,創歷年環境補水量之最,極大改善了城市水環境。
同時,天津重新劃定地下水禁采區和限采區區域范圍,更加嚴格管理地下水,一年來減少地下水許可水量上千萬立方米,回填機井110余眼。
原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局長、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許新宜認為,這些年生態惡化使得華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困難,而南水北調來水后有助于改善沿線受損的生態環境,返還擠占的農業用水和生態用水。
此外,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也迫使沿線省份尤其是中線水源區加快水污染防治,提前實現治污和生態建設目標,形成了水污染倒逼機制。據悉,為改善城市水環境,北京制定“三年治污行動”計劃,按照“不截污,不給水;截了污,水就到”的原則,南水北調已向城市河湖及潮白河水源地試驗補水約1.5億立方米。
――緩解旱區缺水,確保糧食安全
近年來,我國華北、中原等地區連續多年遭遇嚴重干旱,農業水資源隱憂愈加突出。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通過合理調配水資源,在緩解城市供水矛盾的同時也有利于改善北方產糧區的缺水狀況及農業發展環境,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
去年夏季,山東、河南、陜西、湖北等省部分地區旱情嚴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以及南水北調補償工程之一的引江濟漢工程,為旱區“解渴”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山東通過濟寧梁濟運河、菏澤東魚河兩條線路緊急調引黃河水用于補充南四湖生態用水;為應對漢江中下游旱情,湖北省提前利用南水北調補償工程之一的引江濟漢工程,從長江調水,保障600多萬畝農田用水。
河南省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水一年來,河南累計向引丹灌區、35個水廠、當地水庫及河流等生態補水,累計供水超過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達上百萬畝。尤其是去年河南遭遇嚴重夏旱,平頂山143座水庫98座干涸、大部分河流斷流,城區供水頻頻告急,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向平頂山和許昌應急調水5800萬立方米,極大緩解了平頂山市區100多萬人的飲用水困難。
據悉,南水北調東、中一期工程中的13%水量將分配給農業,每年可間接增加生態和農業用水60億立方米,通水后數千萬畝農田將得到有效灌溉。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每年60億立方米的生態和農業用水,將逐步恢復和改善北方地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北方糧食產區生產能力,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促進糧食供需平衡。這有利于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增多條件下,增加我國糧食生產抗風險能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孫國升等專家表示,盡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各方面效益已經初顯,但水資源短缺仍是北京等城市發展的主要瓶頸,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緊張局面依然嚴峻。隨著城市人口總量增長及發展規模擴大,在增加外調水量的同時,還需要加強京津冀三地水資源的聯合調度及循環利用,以更好地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