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金融集團常務副總裁黃金老
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突破70萬億大關,已達74萬億,較2014年末59.7萬億規模增長14萬億,預計未來五年之內,資產管理規模將突破100萬億。資產管理業規模大發展的背后,其發展模式所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表現之一是所謂的“資產荒”。然而,蘇寧金融集團常務副總裁黃金老認為,資產端并不荒,荒的是優質資產。
“資產荒”系缺乏無風險高收益資產
“資產荒”本質是無風險、高收益資產的缺乏。這幾年,巨額資產管理規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貸款的一種變體,換句話說,是變相貸款的一種形式。資產管理機構作為貸款通道,層層包裝,資金成本不斷上升。對此,我于2013年2月在《人民日報》發表的“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一文中曾有表述:“限制銀行貸款規模,資金被擠出銀行體系,或者原本就是銀行信貸資金,硬要通過信托、證券等機構層層包裝,層層添加成本,不僅企業不得不承受更高的資金成本,金融體系也累積了比銀行放貸更高的風險。”
這種模式造成了這樣一種后果:大量的資金流入到中國所謂的高收益行業,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能源。在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背景下,資產管理機構向投資者提供高收益、無風險的資產很容易。但最近一兩年,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利率走低,行業發展受阻,經營困難企業、問題企業越來越多,優質的資產越來越少,劣質融資產品越來越多。
未來融資產品的收益率或繼續走低
與此同時,央行2015年內5度降息降準,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下調至1.5%,在基準利率走低的情況下,融資產品的收益率也相應出現大幅下降。
我于2015年6月在《中國最終會逼近零利率》一文中指出:“我國未來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將很可能降至1%甚至0.75%,與發達國家0-1%的零利率相近,正式步入零利率時代。”基于這樣一種預期,未來融資產品收益率或將持續走低。
然而,當前投資者的投資觀念并沒有及時轉變過來,大量資金仍在期待高收益無風險的產品的涌現。這種供需嚴重不匹配的狀況,導致了所謂的“資產荒”出現,即銀行、券商、信托、資管公司等專業投資機構紛紛陷入優質可投資標的稀缺、大量資金無處可投的尷尬境地。
應對之本在于回歸資產管理的本質
如何應對“資產荒”,實現資金有處可投?我以為,一個可行的路徑是:盤活社會存量資產,使資產流動、運轉起來。具體表現為促進金融資產、農地、各類政府資產及事業單位資產等的可抵押;大力推進資產證券化步伐,實現個人住房貸款、應收賬款、實物資產的“證券化”等等。
不過,這只是操作層面的治標之策,真正的治本之策是:無論投資端還是客戶端,都需要堅定回歸資產管理的本質。具體來說:
(一)投資端:構建充分有效的組合投資
過往至今,我國資產管理投資方向單一,無組合投資概念,主要投資于單一產品,如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等。在經濟下行、利率下降背景下,組合投資勢在必行,跨區域、跨類別資產配置尤為重要。
組合投資的關鍵之一在于造就一支像樣的財富管理研究力量。研究有Sell方研究和Buy方研究之分。投資銀行做的是Sell方研究,而資產管理應自己做Buy方研究,這是不能替代的。UBS的財富管理之所以能在業界做到最強,其獨特的原因在于擁有一個強大的獨立財富管理研究機構(WMR).UBS財富管理研究部設于瑞士,擁有200多名專業研究人員,專做“買方研究”(Buy side).
當前,在組合投資領域,對于資產管理機構和從業人員來說,需要重點增強海外資產配置和金融市場投資能力,以實現多樣化組合投資。
人民幣貶值預期、國內資產投資收益率下降,促使配置資產向海外拓展。美元的持續走強,使美元等海外資產配置成為未來幾年國內資產管理機構的競爭焦點。
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加速,金融市場將更加活躍,金融市場投資值得期待。未來,圍繞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的金融市場產品創新將越來越多,除傳統股票和債券投資之外,黃金、外匯、期貨、期權、另類投資產品等將成為未來資產管理行業的重要投資品種。
(二)客戶端: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投資咨詢和理財顧問服務
我國資產管理機構普遍存在投資咨詢服務缺失,資產管理專業性不足。在我國,資產管理常被稱為“代客理財”,客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通常僅包含簡單的風險測評,同時,風險測評的結果也大體一致,使得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群體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基本相同,個體差異性特征無法得到體現,導致我國的資產管理難以有效滿足客戶的理財目標和投資需求。反之,歐美等成熟市場的資產管理更注重“差異化服務”理念,強調不同投資群體的差異化特征和個性化投資需求,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委托人的資產負債狀況、收益目標、風險偏好、期限偏好、流動性偏好、限制條件等因素,為客戶量身定做組合方案,并進行實時監控和調整,從而實現投資者理財效應最大化。
目前我國大多數金融產品的設計出發點多為資產管理機構的業務需要,而不是針對客戶需求的個性化分析,產品同質化嚴重。隨著我國資產管理市場規模的擴大,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分化更加明顯,金融產品無法與客戶實際需求相匹配的矛盾也越發突出。因此,未來我國各類資產管理機構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細分市場與客戶,開發多樣化的投資品種,構建以客戶需求、個性定制驅動的資產管理模式,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專業投資理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