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設計公司阿爾特謀求新三板上市】在多家同行相繼在新三板敲鐘后,獨立汽車設計公司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正式申請新三板掛牌。按照計劃,阿爾特將于2016年2月在新三板掛牌,融資金額為2億元。
仿佛不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車這類的概念性項目,傳統汽車類項目就很難讓資本市場給出太高的估值。
在多家同行相繼在新三板敲鐘后,獨立汽車設計公司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阿爾特”)也宣布正式申請新三板掛牌。按照計劃,阿爾特將于2016年2月在新三板掛牌,融資金額為2億元。
在阿爾特的融資商業計劃書中,“作為獨立第三方,向行業廠家提供核心零部件,成為汽車行業的‘高通’”是未來的規劃目標之一。但更讓投資者感興趣的是該企業宣布要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并且已有訂單握在手中。
“我們不會去忽悠,故事講大了以后,隨著一輪一輪的融資,自己會越來越難受,”阿爾特創始人兼董事長宣奇武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上市是必須的,但他并不著急。以現有的以傳統整車的設計與開發為主的業務,阿爾特目前每年的銷售額為3-4億元左右,是上述幾家同行的數倍。按照規劃,三年后這兩項業務將成為阿爾特超過7成凈利潤的來源,阿爾特的業務將整體轉型。
主業轉向新能源
“券商比我們更狂熱,但我們還想冷靜一下,想這輪扎實一點。”宣奇武表示,阿爾特此次融資的主要目的是正式啟動新能源汽車和改裝業務。
資料顯示,阿爾特成立于2002年,并在201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目前公司股權結構中包含如紅杉資本、金沙江創投、三井創投等知名投資公司。其主營業務主要包括三部分:傳統汽車開發、新能源汽車開發以及服務客戶,根據宣奇武介紹,該公司最核心的優勢主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國際化,阿爾特最核心的優勢在于宣奇武本人所在的三菱汽車圈子和他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的校友圈,畢業于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的宣奇武在國內積攢有足夠的人脈和廠商資源,同時,日本求學的背景及早年供職于三菱汽車的經歷,為其提供了最重要的技術人才資源和先進的開發及管理理念支持。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來自日韓的核心研發團隊同樣成為其主要的技術支持。
另一個優勢來自于阿爾特本身穩定的收益模式。“我們一直是先有工作,兩邊談妥了了,組合差不多了再干。”較強的風險管理意識,也是被券商看好的一個原因。
此次,阿爾特在新三板上市的融資目標為兩億元,主要投向為新能源汽車開發與改裝業務,其中1億元用于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PHEV)產業化一期,5000萬高端定制與原廠改裝。
對于此時涉足新能源汽車,宣奇武的解釋是,首先是因為在燃油排放限值令的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明顯提速,已經有兩家整車集團與阿爾特簽下了訂單,其次是其對于純電動車的技術成熟度仍缺乏安全感。
按照阿爾特的計劃,未來五年,插電式混合動力業務及改裝車創收將使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迅速提升。至2018年,阿爾特營業收入的48%將來自插電式混合動力業務,插電式混合動力和改裝車業務將貢獻凈利潤的73%。據阿爾特商業計劃書披露,2016年5月,阿爾特將在創業板或戰略新興板申報,2017年正式IPO.
新概念更受歡迎
目前一個不結合互聯網、不結合新能源的產業,仿佛已經不能在資本市場獲得更高估值。
上半年一家傳統的汽車金融公司試圖登陸新三板,擴張業務的發展,但資本市場給出的估值尚不足一個剛剛起步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這家公司的投資人最終決定暫停資本運作的過程,而是重新組建一家汽車互聯網金融公司,并讓這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去整合原來的傳統業務,經過短短半年的運作,該公司市值增長近10倍,并已經啟動IPO進程。
“正是因為有了預期,才會給到更高的估值,不然機構為什么不去買基金呢?”一位汽車分析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為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發布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允許有新車試制能力的企業進入電動車的生產和制造。
在各路資本的涌入下,2015年國內有多個汽車企業宣布進入電動車的生產制造,包括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和易車董事長李斌聯合創立的蔚來汽車、車和家,樂視超級汽車,以及汽車“狂想家”黃修源的游俠汽車。
相對于上述互聯網企業,阿爾特早在2008年就已開始涉足電動車開發,且已經有成熟的新能源產品被車企推向市場。
根據阿爾特的融資商業計劃書披露,2015年12月25日,用于生產插電式混動車型的工廠將正式動工建設,預計2017年投產,年產能為10萬輛。宣奇武透露,未來不排除推出自己品牌的新能源汽車。
有分析指出,2014年新三板能源汽車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38%,高于主板企業12.7%的提速。這也被認為是眾多非整車企業蜂擁進入新能源領域的主要原因。